北市艋舺公園改建施工 社工處採多元分散安置街友

台北市萬華的艋舺公園從上週開始施工,預計將會持續大約1年。而原本在這裡聚集的街友將何去何從,是許多人都想知道的問題。不過艋舺公園聚集許多社福資源,更是許多無家者聚會的場所,一時之間恐怕找不到其他地方可以取代。

工人架起施工圍籬,公園已經對外封閉,原本熱鬧的迴廊,現在已經變得空蕩蕩。

台北市政府計畫改建艋舺公園,將中正萬華打造成全新的觀光景點「東京表參道」,不過這裡原本是很多街友的生活重心,施工過程以及完工後,他們又將何去何從?

艋舺公園一帶過去曾經因為交通方便、工作機會多,成為許多待業者聚集的地區。後來則是因為社福資源集中,加上公園的民眾彼此熟識,經常來這裡聚會,讓無家的遊民也能感受到溫暖。

無家者陳大哥說:「這邊的人,大部分都是有善心人士提供資源、物資,這邊有政府、有社會局在補助,提供社福資源。」

公園施工打亂了街友的生活,但除了這個熟悉的老地方又能到哪裡去?

芒草心慈善協會秘書長李盈姿表示,「他們大概會往公園的四周自然流動,可能會是附近的店家騎樓,可能會到萬華火車站,所以可能就會是和平西路、廣州街一帶。」

民間團體擔心,14個月的漫長施工期,如果不能妥善安置,街友可能進一步外溢到其他地區。台北市社工局則指出,年初統計有59位街友,目前已經採取多元分散方式,安排有意願的街友返家、入住中途之家、或是使用社福中心的夜宿服務。

台北市社會局社工科科長邱慶雄表示,「基本上安置的話,是希望他去中途之家、或者是進到長期的安置機構,那我們的中途之家後續還是會轉介回到戶籍地,希望他可以回到原來戶籍地的縣市政府,可以得到比較好的照顧。」

但是街友需要的,不只是過夜的空間,多數人更希望能夠自食其力。其實和社會刻板印象不同,大約7成街友會從事粗工、舉牌工、出陣頭等工作,只是大多不夠穩定,導致沒有能力租屋安居。在公園已經有13年資歷的李大哥表示,他長期打零工,收入只要勉強維生即可。

無家者李大哥說:「就是固定出陣頭,然後我朋友那邊餐廳外送,能過就好了。」

曾經經營舊書店,後來在公園住了19年的陳大哥則有滿腹苦水,他深刻感受就業市場對於高齡者並不友善,但他期待的只是一個機會。

無家者陳大哥說:「我的看法是,只要身體健康,能動能做的話,社會上要給這些高齡的人1個工作機會。」

許多街友過去都有著普通的生活,卻經歷生意失敗、身心病痛、或者家庭關係破裂等狀況,意外脫離原本的人生軌道,才會從全台各地來到萬華。即使想要重建人生,卻是相當不容易,往往需要各方面的長期協助。離開公園容易,離開街頭卻是一段漫漫長路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