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屆聯合國海洋大會昨(13)日在法國尼斯落幕,需要60國批准生效的《全球海洋公約》,已有50國完成批准,15國承諾批准,期間也有超過90個會員國簽署「尼斯覺醒行動」宣言,支持解決塑膠污染問題。國內環團則呼籲政府擬訂配套政策。
停在尼斯港的船舶同時鳴笛,為第3屆聯合國海洋大會閉幕畫下句點,5天會議有60多國家元首與首長、1萬5000人參與,希望能在海洋保育上展開具體作為,包括擴大保護、遏止污染、規範公海管理,為脆弱島國提供融資等。
東加王國代表團成員普維路馬優說道,「希望正如我們在會議上的呼籲,要付諸行動,別只會發表宣言,當然要保衛我們的海洋,為了生存也為了其他價值。」
包括歐盟宣布投資10億歐元保護海洋與永續漁業,印尼與世界銀行將推出珊瑚債券保護珊瑚等。
而90多國簽署「尼斯覺醒行動」宣言,同意透過談判解決塑膠污染問題;至於關鍵的《全球海洋公約》需60國批准才能生效,目前還差10國,但主辦國樂觀以對。
法國聯合國海洋大會特使達沃爾表示,「70個國家都將出席9月23日的正式批准儀式,並非只是批准,而是條約的實施,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。」
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國,但環團指出,台灣擁有全球第2大遠洋船隊,一旦公約生效將有深遠影響。
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黃馨儀指出,「我們台灣的遠洋捕撈實力是非常驚人的,而且又擴及全球3大洋,我們呼籲台灣政府趕快針對《全球海洋公約》生效後可能有的影響,去擬定相對應的一些策略。」
公海佔全球海洋面積三分之二,不受任何國家管轄卻飽受破壞,若能通過海洋公約就能「有法可管」。而綠色和平國際總部認為,此次會議雖有進展,但各國在阻止深海採礦上的議題,還是缺乏具體承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