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蓮陽光電城轉型後仍閒置 縣府:盼年底前委外招標

花蓮縣政府16年前耗資4億元打造陽光電城,因發電量不佳停擺而閒置。為了活化空間,縣府4年前再爭取上億經費,轉型為原住民文創產業聚落空間,但至今卻還是沒有營運,引起爭議。

花蓮東大門夜市旁的白色巨形建築,16年前原本是縣府耗資近四億打造的陽光電城,因發電量不足廠商撤離後就閒置,2021年縣府又耗資上億轉型為原住民產業聚落空間,但完工至今還是沒有營運。

花蓮縣議員簡智隆指出,「名字不斷的一直換,但是包含我們縣民跟族人心中有很多的問號,這不是只有一筆的經費,而是2次昂貴的政策豪賭。」

縣府表示,園區建物1、2樓的部分雖已完工,但3樓屬加蓋震後需先做地質探勘,預計8、9月取得使用執照後才能營運,未來會納入原民產業及文化委外招商經營。

花蓮縣原民處長馬呈豪說明,「8家的廠商給我們就領標的動作,那但是他們有一些的部分,可能對於現階段花蓮的市場環境評估上,這些廠商正在評估當中。」

縣府強調,震後花蓮因為觀光產業蕭條,相對影響業者進駐意願,但沒有人潮是否代表該建築將繼續閒置?對此議員們看法兩極。

花蓮縣議員張美慧認為,「花蓮的投資環境都非常的不友善,因為他們都聽到花蓮的投資環境水很深。」

花蓮縣議員笛布斯·顗賚回應,「屢次招標不順,因此他們現在就一個方向朝咖啡產業,耗資數億活化蚊子館結果還是閒置,縣府期盼能在今(2025)年底以前完成委外招標作業。」


 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