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體捐贈風氣不普及 身障夫婦簽同意書遺愛人間

大體解剖學是醫學生培育養成相當重要的課程,也攸關未來醫師的執刀能力,不過新冠疫情過後捐贈風氣仍不普及。台北醫學大學上午舉行解剖教學英靈追思紀念會,有對身障夫妻平時就樂於助人,兩人一起簽署器官捐贈及大體捐贈同意書,先生過世後就依照他的遺願捐贈給校方,讓大愛精神延續下去。

60多歲的吳鳳琴與先生都是身障人士,雖然生活上有諸多不便但仍樂於助人,兩人約定好一起簽署器官捐贈及大體捐贈同意書,兩年前先生因為舌癌及糖尿病等併發症過世,因此就依照先生的遺願將大體捐贈給台北醫學大學。

大體捐贈者家屬吳鳳琴說:「如果是器官捐贈,可能遺體後的事情還是要處理啊,那我想整個就大體捐贈了。」

校方表示,大體解剖學是醫學系學生養成相當重要的課程,新冠疫情期間曾出現大體老師荒,即使疫情過後捐贈風氣仍不普及。

以北醫大為例,每年勸募約14具大體老師供上百名學生使用,等於平均每15名學生共用一具,近年來有部分醫學院引進AR、VR解剖等科技,但仍無法完全取代大體老師的功能。

北醫大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科主任洪君琳指出,「大體老師他有多樣性,只要課本上會寫說,每個人會有不一樣的血管分支或是神經分支,我們一次上課就會看到不一樣的多樣性,這個就比較符合我們在臨床上會看到不同的病人。」

北醫大25日上午舉行113學年度解剖教學英靈追思紀念會,校方表示這些大體老師就如同學生的「無語良師」,用最後的身體進行教學,也期盼大體捐贈能比照器官捐贈,成立全國統一分配中心,讓大體老師的大愛精神得以延續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