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研發雙模式二維電子元件 有助簡化半導體製程

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當中佔據領先地位,但相關發展同樣面臨成本、製程等各種挑戰。清大和中興大學組成團隊,成功研發出雙模式二維電子元件,可以突破傳統矽晶圓的物理限制,為半導體製程簡化以及AI發展應用,開啟新方向。

小小圓盤上面布滿電子元件細節,這是清大和中興大學團隊,所開發出來的創新雙模式二維電子元件。

國立清華大學電子所博士蔡孟宇說,「在沒有光的情況下,它會處於電晶體的模式,一旦光照射到元件,會隨即切換成記憶體模式,像是被解鎖一樣,相較於傳統的一些獨立元件,它擁有多重模態、靈活切換的能力。」

突破傳統矽晶圓的物理限制,這項創新電子元件利用「光」,就能讓記憶體和電晶體兩種模式自由切換;這種架構首度讓電子元件具備靈活切換能力,可以處理複雜計算,並具備儲存功能,成為半導體技術的新突破。

國立清華大學研發長邱博文表示,「如果能從光的能量改成電的能量,驅動整個元件,現在的半導體製程可以做到2奈米,我們就可以作到2奈米,關鍵在於二維電晶體什麼時候可以進入整個矽製程,這也是國科會跟業界一起合作努力的。」

相關研究登上國際期刊,未來可望讓半導體製程實現製程簡化、提升效能,並應用在AI、GPU等領域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