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去年太空發射達66次 美副防長:欲削弱美、西優勢

太空產業發展,除了是各國的科研展現之外,也為國際軍事帶來威脅和隱患。美國太空司令部在當地時間10日進行指揮官交接,國防部的副部長希克斯(Kathleen Hicks)指出,太空成為軍事行動的必要環節,而中國正在擴大太空和反太空能力,從2019年到2023年每年的太空發射次數增加1倍,光是2023年就有66次。

美國太空司令部1月10日進行指揮官交接,將指揮權移交給太空軍上將懷廷(Stephen Whiting),國防部副部長希克斯出席儀式,會中談到目前俄羅斯和中國都在發展太空相關技術,要削弱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優勢。

希克斯提及,「中國正在迅速擴大他們的太空和反太空能力,並整合到更廣泛的戰略中,要來挑戰我們部隊,損害美國利益。俄羅斯和中國都在部署可以針對GPS和其他重要太空基系統的能力。我們看到兩國都對我們以及盟友合作夥伴採取行動,削弱我們的太空優勢。」

希克斯指出,中國在2019到2023年太空發射次數增加1倍,單看2023年就有66次,其中有效酬載240個,美國則超過2500個有效酬載。

這樣的發展對於台灣來說,不只要注意太空垃圾、太空碎片,還有對灰色地帶襲擾的可能性增加。

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許智翔分析,「中國可以透過衛星能力去進行情報監視、偵查,在幾分鐘之內就會到台灣上空,所以我們的反應時間很短,跟世界各國在進行所謂太空狀態覺知的能力就會非常重要。那這個反太空能力,比方說跟台灣發生武裝衝突,讓太空能力變成中國首要目標之外,也很方便中國去執行所謂的各種灰色地帶襲擾。」

學者指出,從這個月9日下午,國防部發布中國衛星發射的警訊時間來看,代表台灣有能力即時偵測,而中方11日也有2次火箭發射安排。

學者認為台灣需要強化太空狀態的覺知能力,才能增加太空垃圾的預警、防範,並確保台灣的太空能力能平穩向前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