氣候變遷績效CCPI台倒數第7 環境部:評比方法有爭議

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正在杜拜舉行,德國看守協會8日舉行記者會,公布最新「全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」,這次台灣退步4名、來到第61,為倒數第7。對此環境部強調,評比方法有爭議,對台灣不合理,不過媽媽氣候行動聯盟認為,台灣努力不夠,訂了好目標卻執行不好。

德國看守協會人員一字排開,今(2023)年同樣選在聯合國氣候峰會舉行期間,公布全球氣候績效指標CCPI,今年前3名從缺,第4名為丹麥,台灣則排在後段班的第61名。

德國看守協會資深顧問簡伯克說:「沒有國家在阻止危險氣候變遷的軌道上,也沒有共同做出足夠碳減量,將升溫控制在1.5°C的臨界值。」

針對台灣被排在第61、退步4名為倒數第7,環境部認為CCPI有爭議,指出燃煤發電超過6成的印度、印尼、中國排名都能贏過台灣,與COP28目標背道而馳;也表示對台灣人均排放量的設定比日韓還嚴格,並引用歐盟的資料庫,強調台灣去年減碳7%,優於全球表現。

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巫月春指出,「全球是增加27%,別人正成長,我們負成長,至少我們在全世界210個國家裡面,也算是前段班,排名45。」

此次接受CCPI諮詢的媽媽氣候聯盟常務理事徐光蓉認為,台灣通過氣候立法,在政策上表現不錯,但執行力不佳。

徐光蓉表示,「我們在執行方面的效果不好,我們2025年要20%發電從再生能源來,但是到去年為止8%左右,還有蠻大的差距啦。」

清大教授范建德認為,CCPI設定對台灣較不利,台灣為世界生產再生能源設備、電動車組件,卻獨自承擔排放不利的評分;其次獨立電網、仰賴進口燃料,台灣再生能源開發困難,能源使用的碳排難降低。

相對來說,此評比反而有利於2070年才淨零的印度,此次排在第7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