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肇事路段推改善計畫 87處事故不減反增

政府長期推動容易肇事路段的改善計畫,不過,從2015年到2019年規劃改善的300多個路口,卻有87處發生的事故件數,不減反增,更有超過3成沒有明顯減少及惡化,甚至有路口在改善後,事故件數反而增加。

綠燈一亮,行人開始過馬路,這時要轉彎的車輛,通通都得停下來等候。這裡是北市瑞光路和港墘路口,每到上班時間,總是有許多上班人潮與車潮,為了為解決內科塞車,北市府日前拍板,將優先進行民權東路、港墘等5路段,共37處智慧交通號誌,將每200至240秒作為1周期,依照車流現況調整綠燈秒數。

民眾表示,「對行人當然是比較好,自己行人也要自己知道說,自己的速度當下的一個情況。」、「有的路口其實它並不是很大,你都只有10幾20秒可以過,那旁邊的車子又一直在轉彎的話,其實時間如果不夠的話,其實對行人是很危險。」

事實上,為了洗刷行人地獄惡名,行政院提出4年400億元,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,將盤點1000處易肇事路口,列為優先改善項目。

但交通部40年前,就開始實施易肇事路段改善計畫,運輸研究所,更逐年追蹤。在2015年到2019年,改善的382處路口中,有87處事故件數不減反增,逾3成未明顯減少或惡化,像是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及中央路口,2016年肇事件數20件,經改善後2019年暴增至68件;彰化市的大埔路、中興路口,2016年肇事34件,2019年增加到47件。

民眾表示,「看沒車就趕快過。」、「因為它的號誌,好像沒有是專門是像紅綠燈,那是會閃的那種,就是可能行人要過,或者是摩托車汽車要過,就沒有一個比較清楚的感覺。」

交通部運研所副所長王穆衡指出,「以目前來講,經費可能都有些困難,所以在解決方案的選擇上,大部分都是用標誌標線。我們一般看到,有一些比較嚴重複雜的道路,其實交通工程很單純的標誌標線,可能效果並沒有那麼理想。」

交通部運研所表示,過去地方政府在處理易肇事路段時,常礙於經費預算有限。現在行政院路口行人安全改善計畫上路後,會協助地方政府技術提升並投入經費,如果執行後效果仍不理想,也會持續協助改善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