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溫乾旱茶葉曬傷質受損 中國春茶減收兩成

在氣候變遷影響下,國際農糧危機愈來愈嚴峻,中國去年乾旱熱浪導致今年春茶產量減少2成。全球35億人的主食稻米,因為第一大輸出國印度下了出口禁令,8月價格站上15年新高,第二大稻米出口國泰國,農民則是努力增產,想抓住商機,但聖嬰年乾旱嚴峻,產量仍是不佳。

泰國首都曼谷北方200公里外的農村,稻田裡收割機馬不停蹄,因為8月國際米價上漲9.8%,飆上15年新高,在當地掀起一波有如淘金一般的耕作熱潮.農民斯里派負債20萬泰銖,努力抓住這個翻身機會。

稻農斯里派說道,「我夢想著稻米價格,能漲到每噸一萬到兩萬泰銖,因為印度已經停止出口稻米。人家說柬埔寨或越南可能會跟進,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趕快動起來,我們農民現在都很忙。」

泰國稻米原本一年生產兩季,許多地區第二期稻作正因為乾旱而休耕,不過農民現在管不了什麼節水政策,收割完立刻露天焚燒整地,馬上投入第三期耕作。

然而水稻需要大量灌溉,今年聖嬰現象降雨量比往年少了18%,主要水庫容量只有54%,農業區仰賴的昭披耶河水位也很低,農民說一輩子沒見過這樣的旱象。

「通常現在是雨季,水源應該充足,但根本沒有下雨。」斯里派說。

泰國發展研究所農業專家尼彭指出,「今年的水庫蓄水量已經減少,但明年水情會更加嚴峻,耕作面積又很高,這點讓人不安。」

泰國六成七的農家都有債務,氣候變遷導致的洪水、乾旱、蟲害及鼠患逐年增加,負擔雪上加霜。

農民多次前往首都曼谷遊說,要求政府為他們減輕負擔。專家認為問題主因在於農業政策失敗,水稻研究經費從十年前三億泰銖,刪減到今年的1.2億泰銖,而印度越南等國,卻大舉投資在研究與基礎建設,生產力大躍進,讓泰國米的優勢逐漸消失.新總理賽塔承諾加強水資源管理,提升農業技術,靠創新改善農民生活。

在中國,喝杯茶小確幸也受到極端氣候影響。

今年春茶產量少了兩成.知名的西湖龍井茶產區,去年夏天三個月酷暑乾旱留下的烙印清晰可見,不少茶樹被曬乾枯黃,收成少了一半,種植新的茶樹,加上遮陰棚架,還是擔心長不好。

龍井茶農楊小姐表示「儘管我們什麼都做了,它還是乾掉了,活不了的,如果熱浪繼續,損傷是超級大的。看天吃飯嘛!」

不但產量變少,熟悉的茶色,茶香也出現變化.因為高溫曬傷的葉片比較薄也比較脆弱,茶多酚含量變高,苦澀味就會增加.再經過製茶的乾燥,發酵,炒茶等繁複工序.變化更明顯.

茶葉專家陳崇穆(音譯)認為,「茶農沒有因應氣候變化,調整收成、儲存與揉撚方式,茶味就會變得比較不突出,比較淡薄一點。」

隨著降水帶逐漸往北移動,中國南方雲南等傳統茶鄉都面臨困境。生物學家特選比較耐旱的茶樹品種,也利用科技監控溫度濕度,自動灑水,不過去年讓茶農頭痛的乾旱,今年又變成雨量太多,七月有幾天甚至降下整個月的雨量,導致病蟲害增加。

全球極端氣候成為常態,未來幾年還會加劇,在中國, 整個茶產業都受到威脅,部分品種甚至可能滅絕,專家密切觀測變化,準備隨時為農民建議更因應現況的生產方式。
 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