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碳權交易所總公司,7號在高雄軟體園區揭牌,總統蔡英文和閣揆陳建仁,都連袂出席,見證台灣淨零重要里程碑。據了解,初期碳交所只能進行碳諮詢,碳權交易最快要明年上半年才能展開。
台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說明,該所屬於國內碳權交易的部分,分為自願減量額度的交易和增量抵換的交易兩類,旨在滿足企業抵減碳費,實現碳中和及因應環評抵換的需求。
碳交所三大營運項目包含,初期將為企業提供碳諮詢和教育訓練,培育專業人才。國內碳權交易的部分,分為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和增量抵換交易兩大類,最後則是推出國外碳權交易買賣。只是,眼看歐盟「碳邊界調整機制」,也就是碳關稅,即將在2026年1月正式實施,初期碳關稅徵收範圍優先鎖定鋼鐵、水泥、化肥等六類高碳排產品,這使得外銷導向的台灣產業,都面臨碳焦慮。
台灣鋼鐵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沈錦全說:「產業焦慮是一定的,在政府的協助底下當然做了很多,那可能還是力量大概有所不足,確實是需要政府來投入。」
豐興鋼鐵勞安處處長趙桓丘表示,「無論是照明設施設備或是馬達的更換,這些都是讓公司能夠落實碳排放減少的直接手段。全世界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越來越高,企業除考量營利外,也必須納入減碳成本。」
產業界坦言,想減碳得從技術或設備更新著手,資金成本勢必增加。除了朝減碳方向前進,「碳權交易」更是淨零轉型的最後手段。台經院董事長吳中書指出,台灣是製造業大國,針對碳權管理和監督得更多元化執行,像是協助企業定期揭露碳排放;另外,「碳權交易平台」必須準確透明地進行整合,最重要的是,一定要和國際接軌。
台灣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吳中書認為,構思的時候要思考如何與國際接軌,不僅只顧自我感覺良好,必須考量更多元的因素,並保障中小企業的參與權。
針對碳權市場,專家認為一定要建立處罰和獎勵機制,「碳權價格」也要具備流通性,才能讓台灣碳權市場邁向健全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