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發展部6月公告《電子簽章法》修正草案,包括醫療、法律及壽險界都有人支持,但實務上包括如何驗證、如何精準分級都還有許多挑戰,數位發展部回應,希望努力排除實務面上的困難,未來法案上路後也有3年緩衝時間。
在過去2、3年新冠疫情避免接觸的情況下,使得無紙化發展加速,不過國內《電子簽章法》,已經超過20年沒有修法,數位部日前公告《電子簽章法》修正草案,包括醫療、法律及壽險界,都有人舉雙手支持,但在實務上仍有很多挑戰。
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電子商務小組召集人鄒純怡指出,「怎麼認定它是電子簽章?怎麼樣認定它有達到數位簽章的效果?因為壽險業、保險業裡面,其實有一些所謂的道德風險。」
萬國法律事務所律師洪志勳表示,「你要怎麼舉證證明,雙方當時在簽署的過程當中,是有合意或是沒有合意的部分。」
雲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吳右任說道,「我們其實去問過法務部調查局文書鑑識科,他說電子簽名送給他,他一概退回,因為他不會認。」
民眾黨立委吳欣盈邀請產官學界分享數位化經驗,協助釐清電子簽章在實務上使用的疑慮,尤其不少醫療和金融機構,都已經引進電子化簽單的選擇,未來法院如何給出客觀的認定標準讓業界依循,或者如何進行精準分級,都是討論重點。
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長呂正華說:「我們就是再努力,希望能夠早日一次就排除,那當然有時候有遇到一些困難。當然我們也希望比較務實一點來做,所以有3年緩衝。」
本次修法將明定電子文件和電子簽章的功能,等同實體文件和簽章,多位業界代表都希望政府能夠擴大電子簽章的應用場景,並參照其他國家經驗,讓法案上路有更多的配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