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台唯一公路到不了的三貂嶺火車站,今年剛好滿100歲,見證了當年平溪線煤礦產業與繁華。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這個月重新開放,希望讓民眾透過慢遊,感受三貂嶺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。
山巒中的三貂嶺有深厚的後工業的人文特質,以及少受干擾的原生自然環境。三貂嶺文史工作者廖愛珠表示,「等到煤礦一收整個沒落,沒落到幾乎快變成無人村了,那時候大概只剩1、20個人而已。」
保留完整生態的百年隱世隧道, 以鋼筋做為車道鋪面 兩側護欄,低調的色彩將焦點還給自然,今年7月起重新見客。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景觀設計師吳忠勳指出,「變成自行車道是一個媒介,這條是一個媒介,是讓大家去感受環境,用更慢的速度,讓大家去感知這個環境,用更慢的速度去停留在地,花更久時間停留,帶動在地的繁榮。」
人潮或許帶來錢潮,守護這個富有療癒力的小鎮,遊客有責任,新舊住民也是關鍵。廖愛珠認為,「有很熱心的人在參與,整個社區的改變,但是也有讓你覺得好像它並不存在的感覺,新移入的人他們自己本身比較有在互動,當作工作室在做的,其實我們也沒有什麼互動。」
喜愛戶外運動的三貂嶺新住民,帶領久居都市的人們,透過水上活動,親身融入綠意盎然的祕境。瑜伽老師Olivia說,「這邊真的非常安靜,因為它是基隆河比較算下面平的位置,所以它的水面非常的平靜,然後又有火車,這是這邊最特別的地方,所以在這邊做瑜伽的話,你會感覺非常平靜,而且你可以很認真跟自己的心靈去對話,你會有一種充電的感覺,再回到都市。」
除了山水美景,三貂嶺最重要的公共空間是廢校超過三十年的碩仁國小。人口外移,就學人數銳減,廢校後曾試圖以藝術進駐,活化空間,處處可見當時痕跡。
新北市觀旅局副局長莊榮哲指出,「來到這個地方,不只是美麗的大自然,讓大家在這邊流連忘返,同時也來這邊,讓大家能夠了解更多在地的故事。」
隨著時間淬煉,荒廢的過去有著豐富的未來。用新的眼光重整資源,小村的未來還有更多的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