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應極端氣候 柯曾宣示打造「海綿城市」

台北市區昨天下午降下驚人時雨量,不少地方淹水,極端氣候席捲而來,該如何因應?市長柯文哲兩年前曾強調要打造海綿城市,然而最近市府周邊人行道正在更新,施作的是不透水的水泥鋪面,有學者批評這是不好示範。

台北市長柯文哲曾表示,「現階段台北市更以海綿城市理念做為水環境政策的核心。」

台北市長柯文哲兩年前宣示將推動海綿城市,人行道會改用先進透水鋪面。不過最近北市府周邊進行人行道鋪面改善工程,鋪設不透水的底層、結構層與高壓磚,副秘書長李得全在臉書質疑不是要打造海綿城市嗎?學者則批評,水泥鋪面加上樹穴小,完全不是正面示範。

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賢指出,「所以整個目前這樣子做的狀況不但是沒有達到海綿城市的示範效果、沒有任何雨水可以下滲的空間,對樹木的生長環境也很不好。我覺得如果能夠亡羊補牢,就是你打掉。」

下午一場午後雷陣雨,雨滴落在未完工的人行道上,果然無法下滲反而變小水池。前一天市區才因暴雨積水,民眾認為,應增加透水鋪面。

民眾朱女士表示,「很多事應該由政府帶頭來做,那不會淹水的話,對我們當然是比較有利。」民眾張先生則說,「如果可以改變更好,為什麼不要呢?」

對此北市府解釋,市政大樓周邊出入超過一萬人次,緊鄰繁華的信義商圈,加上市府外牆有懸掛物,重車常常要開上人行道。

台北市公共事務管理中心祕書王子建說明,「因為有重的車子會上來,所以那時候考量就是要耐重。接下來我們做的樹穴會把它做成一個連續的綠帶,透水的那個水可以下去。」

公管中心強調,水泥鋪面是基於耐用與節約考量,會設法在人行道以外擴大綠帶。但廖桂賢認為,北市府若真有心推動海綿城市,就該從自家周邊做起,以更細膩的設計將透水鋪面極大化,避免不必要的水泥封底,而非像現在以成本與耐用作為藉口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