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台農發」虧損近資本額1/3 遭質疑績效差

由農委會輔導成立的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是民營公司,由台灣肥料公司等單位投資,不過,一份財務報表顯示,台農發待彌補的虧損,逼近資本額的三分之一。有農民團體代表認為,經營績效這麼差,質疑這公司恐怕只是酬庸。而農經學者指出,台農發在招商時就不諱言會虧損好幾年。

雖然是民營公司,不過台農發2016年底成立時,記者會在農委會舉辦,當時台上政府高官從行政院長到農委會主委一字排開,享有高規格禮遇,而台農發最大股東為台肥,其他還有外貿協會、兆豐銀行、CAS協會等官股色彩濃厚的單位。不過一份去年財報顯示,台農發待彌補虧損達7千8百萬元,逼近資本額三分之一。

中華民國農會總幹事 張永成表示,「它到底是在酬庸,還是在搬錢,它說的是民營單位,但是所有的投資的單位,全部是公營的單位,怎麼叫私人公司呢,要給全民一個交代吧。」

台農發在2017年曾成功協助雲林農民,將6噸香蕉銷往中東,當時的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也現身支持。儘管有過成功案例,但學者指出,當時也傳出台農發規劃要將香蕉與有機肥銷往東南亞,整體來看,台農發對於市場評估的能力令人質疑。

台大農經系教授 雷立芬認為,「它的招商說明書這個資料,我剛好有機會看過 ,它至少前面的五、六年,都是處在虧損狀態 ,從商業角度來看的話,這樣的一個投資計畫,絕對是沒有人願意去投錢的。」

學者認為,今天出現虧損的結果,並不意外。台農發高層人士表示,當年行銷紐西蘭奇異果的前三、四年,也是賠錢,後來才翻轉,有些事情是要看長遠,不能只看短期利益;同時也強調,確實協助了中部不少農民外銷洋蔥、蒜頭,但基於商業考量不能講出來。而身為輔導的農委會,只表示沒有回應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