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,不善於表達,在求學時期,常被誤認,只是不愛說話,被忽略,因而錯過黃金治療期,有一群家長,則自發性在台灣,組成協會,希望外界對選性緘默症有所認識,建立從家庭、學校到醫療協助管理。 今年的國中會考,一名有選擇性緘默症的考生「小皮」,在陌生考場中,出現全身僵硬,無法作答,三度更換考場,才完成考試,這起事件,讓外界開始注意到「選擇性緘默症」,其實,他們理解語言的意義,也能對正常人對談,卻常常因為焦慮而沈默、說不出話來,像這位黃媽媽,最能體會。 ==家長 黃媽媽== 他有時候就是四肢凍僵 人就站在那裡 就感覺好像 突然間把你 丟在一個大舞台上 你會覺得焦慮 覺得害怕 突然間受到驚訝 所以就是講不出話來 選擇性緘默症的盛行是在兒童時期,卻常被誤認為是害羞或自閉症,在求學的時候,容易被忽略,而錯失的黃金治療期,像是陳媽媽的孩子,就是其中之一。 ==家長 陳媽媽== 在學校是 不講話 也沒有辦法跟同學互動 但在家裡是正常 所以在家裡 爸爸 阿公 阿嬤 是看不到他在外面的樣子 為了讓台灣社會,能理解選擇性緘默症,這群家長,自發性組成協會,希望家庭、學校和社會,了解這樣的病症,願意投入輔導的資源,拉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一把,幫助他們走出沈默。 記者 蔡慧玲 謝其文 台北報導
選擇性緘默症 易被忽略錯失黃金治療期
發布時間:
最後更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