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大學教授大隅良典 獲諾貝爾醫學獎

2016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,由東京工業大學教授"大隅良典"獨得。大隅教授花了40年研究酵母,多年前發現"細胞自體吞噬"機制,像是阿茲海默症跟癌症等,都跟自噬細胞功能相關,為癌症藥物治療,帶來新契機。 ==諾貝爾醫學獎評委會代表 湯瑪斯帕爾曼== 2016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 將頒給大隅良典 為他發現自噬細胞機制的貢獻 2016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,獎落日本學者,消息傳來,日本民眾都相當開心,因為這是日本連續三年拿到諾貝爾獎。當時大隅教授還在實驗室內,進行實驗,完全沒有得獎的實際感受,直到接受學校、學生道賀,甚至連日本首相,安倍晉三都致電恭賀,才開始有得獎的感受。 ==日本首相 安倍晉三 vs. 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 大隅良典== (教授)獲得了諾貝爾生物醫學獎 誠心的向您恭喜 謝謝 ==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 大隅良典== 這幾年 我雖然意外獲得許多獎項 但我感覺諾貝爾獎的重要性 還是比較特別 71歲的大隅教授,是日本福岡縣人,1976年到美國留學時,投入當時相當冷門的酵母研究。這次得獎的"細胞自體吞噬現象",就是在酵母研究中發現。細胞自噬作用,從低等酵母菌到高等生物都有,是細胞清除廢物的機制。當一般細胞碰上壓力,或是不好的環境時,就會清除不用的廢物,專心製造養分、自我保護。之後相關的細胞自噬重要發現,也都來自大隅教授的研究,可說是自噬細胞研究的權威。 ==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 大隅良典== 做別人沒在做的事 其實是很快樂的 在科學含義上 其實就是科學的本質 目前透過大隅教授研究發現,如果細胞自噬出問題,就可能產生疾病,包括阿茲海默症、糖尿病跟癌症等。只是癌細胞也會透過細胞自噬作用,協助自己適應不好的環境、繼續存活,因此如果能抑制癌細胞自噬作用,就可能增加治療效果。有美國大學研究團隊,從8年前就投入研發癌症治療藥物,並進行500位罹癌患者的臨床實驗,目前也有案例確認癌細胞縮小的報告,對患者來說可說是一大福音。 記者 陳詩童報導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