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動員養成制度忽視完整學科 退役選手轉型不易

運動員的職涯通常很短暫,巔峰期有限,加上專業技能單一,限制了他們退役之後的出路,能夠獲得穩定就業機會的選手只是少數,大部分都面臨轉型的困境,這種情況與台灣長期以來對運動員的養成制度息息相關,因為從小偏重專項術科訓練,卻忽視完整的學科教育。一旦選手離開賽場,想要轉入就業市場就顯得相對弱勢。

中華職棒傳奇選手林智勝,早在今(2025)年3月的引退記者會上,已向外界宣告人生的下一步計畫,是擔任味全龍隊的教練。

中職退役選手林智勝說道,「接下來的第一個首要任務就是,把教練當好。」

林智勝的選擇有其人生際遇的因緣際會,不過退役運動員轉職輔導成為教練,也是政府的主要政策之一,只是機會並非人人都有。

根據2018年核定的「優秀運動選手輔導方案」,體育署提出的輔導措施,包含輔導媒合擔任專任運動教練在內,共6大項。

實施對象則包含特優運動選手等四大類,意即必須在奧運、亞運或世界運動會等世界級賽事獲取一定成績,才符合資格。

台灣足球發展協會理事長石明謹表示,「其實我們只照顧成功的運動員,那沒有成功的運動員,我們甚至不知道他在哪裡。」

目前任職私人道館的教練李光裕,從國小開始接觸這項運動,國、高中就讀體育班,憑藉出國參賽獲獎,順利進入大學體育學院。

不過,體育班的學習環境,並不如他的預期。

跆拳道教練李光裕提及,「考試前,我們體育班都是會給一個大綱,這有點像是老師給你一個答案 ,他不跟你講答案,他就給你一個範圍,但是範圍已經縮小了。」

台灣足球發展協會理事長石明謹指出,「其實優秀的運動員,你確實是要把他單獨拿出來管理,可是你單獨把他拿出來管理,是訓練上面的管理,不是讓他在人生、在課業、在所謂的人際關係或生活能力上面,你從小就把他抓出來,就把他關在一個牢籠裡面來管理。」

趙順鑫教練在高雄中學任教27年,帶過無數學生的他,對於體育班提出了他的想法。

高雄中學體育班教練趙順鑫說道,「運動不能當飯吃,原因是主要是,因為我們台灣的體制下都是要看書。」

運動員生涯存在巔峰期短、收入差距大以及單一技能等風險。退役後的出路,也多與運動生涯的資源、學歷背景與社會支持系統,緊密相關。

隨著今年9月9日,運動部正式掛牌上路,台灣迎來第一位奧運金牌出身的運動部部長。從頂尖運動員轉身成為政治新星的李洋,是否能為成為改造運動選手發展環境的推手,台灣人民都在拭目以待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