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大團隊抵堰塞湖裝水位計 估蓄水量剩溢流前1.7%

成大防災研究中心9日在空勤總隊與特搜人員協助吊掛下,成功抵達馬太鞍溪堰塞湖區,只有2、3個小時作業時間,不僅安裝水位計,還利用無人船測量湖底地形。今(11)日團隊公布堰塞湖其實淤沙嚴重,蓄水量只剩155萬噸,大約是空拍推估量的四分之一,更是溢流前的1.7%。

堰塞湖邊滿是淤泥,研究人員準備開工,卻先深陷泥淖。

成大防災研究中心人員在現場表示,「等下起來以後腳伸直,不要用腳踩地,就比較不會陷下去了。」

但時間緊迫,雙腳拔出之後,得趕緊安裝水位計,在特搜教官協助下,從岸邊拉線直達湖裡,50米長纜線可延伸至水下12米,為的就是取得水位變化資料,10分鐘一筆。

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副主任臧運忠說明,「當水流沖刷壩體流量變大了,這時候水位會很快的下降,我們也可以透過這個即時資料,去通知下游的居民要即時做一些垂直避難。」

察覺變化才能即時預警,研究團隊更出動無人船,測量湖底地形,透過上百個的測量點,掌握堰塞湖淤積嚴重,湖底呈現碗狀,最深20公尺,入流處比溢流處深,經計算,蓄水量只剩155萬噸,是空拍機推估580萬噸的四分之一、約27%,更只剩溢流前的1.7%。

臧運忠指出,「差異很大,因為當初在形成堰塞湖之後,它的水下地形其實就有一些改變了,水量如果大幅變少的話,也是一個大家對未來災害評估一個很重要的指標。」

此次成大團隊9日在空勤總隊協助下,將人員與設備吊掛垂降湖區,11日快速計算出結果,儘管在湖區作業時間是壓縮再壓縮,仍拚命取得關鍵資料。

臧運忠說:「大概10點以後,有時候霧氣就起來了,直升機要來降落是有風險的,作業時間大概只有2、3個小時。」

需要資料的還有空氣品質,堰塞湖壩體裸露,粉塵滿天飛,有學者憂心細小粉塵恐對呼吸道有害,現有離光復最近的空氣測站在北方56公里遠,環境部正評估啟動當地監測。

環境部空保司長黃偉鳴表示,「下週開始,是不是可運用這個空氣盒子、比較簡易型的檢測器,來了解當地的空氣品質變化。」

目前考量堰塞湖邊坡可能崩塌,下游土砂淤積嚴重,因此維持紅色警戒,而成大防災中心多年來與日方交流,日方也將提供「投入式水位觀測浮標」,預計下週抵台,可望讓水位監測有雙重保障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