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架俄國無人機,9月上旬在攻擊烏克蘭的同時,竟然越過波蘭領空。在這之後,羅馬尼亞和丹麥、挪威也分別傳出類似事件。更嚴重的是本(9)月19日,3架俄羅斯米格-31戰機闖入芬蘭灣的愛沙尼亞空域,時間長達12分鐘,一直到支援波羅的海任務的北約義大利戰機,緊急升空才將它們攔截。
歐盟外交暨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說,「很明顯的是,俄國在進行壓力測試,至於我們絕對不能示弱,因為它會讓俄國得寸進尺。」
雖然俄國聲稱,這些行為並非刻意,但波蘭與愛沙尼亞還是分別援引了北約「第四條款」,召集成員國會商,這是北約1949年成立以來的第8與第9次。北約為了強化東翼防線,也展開了「東部哨兵」軍事行動。丹麥、法國、英國與德國,都提供了戰機、軍艦與地面防空系統支援;其中法國出動3架飆風戰機,德國也出動4架颱風戰機,前往波蘭悍衛領空。
芬蘭總統史塔布表示,「就『東部哨兵』而言,我認為它將非常從北約的東南翼開始,代表從羅馬尼亞、波蘭,然後向北延伸至波羅的海國家芬蘭,再到最北的挪威極北地區。」
今(2025)年1月,為了因應波羅的海的海底電纜和天然氣管道遭到頻繁破壞,北約也啟動了「波羅的海哨兵」行動。但傳統軍事武器面對無人機戰爭時,難免會有大材小用的疑慮,尤其當俄國無人機入侵波蘭領空時,波蘭和北約竟然要出動數百萬美元的F-16與F-35戰機因應,還只擊落了其中3架無人機而已,因此北約東翼的反無人機防禦系統,勢在必行。
拉脫維亞總統林克維奇斯指出,「目前北約各國的反無人機防禦系統仍需要進一步發展,通常你不會用昂貴的防空飛彈去擊落相對便宜的無人機。」
在美國,AI產業巨擘OpenAI,已經與國防新創公司Anduril,在反無人機系統上合作,美國陸軍也開啟了「次世代反無人機系統」C-UAS,對來自敵方的無人機進行偵測與攔截,而歐洲這才要開始積極動起來。
歐盟執委會發言人芮尼耶說,「對那些仍懷疑歐盟需要建構『無人機牆』的人,這裡又是一個證明它有多重要的例子,最近發生在羅馬尼亞、波蘭、愛沙尼亞,如今又是丹麥的攻擊案例,已有4個成員國被當成目標,這正是我們推動無人機牆的原因。」
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,近期也在歐盟諮文上表示,各國該聽從波羅的海國家的呼籲,打造「無人機牆」,她也將在10月1日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非正式歐盟領袖會上,提出資金方案。
烏克蘭戰場上的無人機操作員,清一色都是從小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年輕人,他們不僅操控精準,而且反應靈敏。對於北約而言,現在不僅要建立東翼國家反無人機能力,還要考慮持續發展本土的「無人機作戰能力」,運用烏克蘭的經驗輸出,確保集體防禦韌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