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動是選手們的專業,也應該是一般人的日常,但是根據官方統計,大約只有3成5的台灣民眾有規律的運動習慣,但您有聽說過「靜態生活死亡症候群」嗎?久站、久坐、活動不足已經成為全球死亡率的危險因子。
現代人坐姿為主的生活模式,大幅降低日常身體活動。
民眾李先生說道,「根本沒空,沒有時間,工作啊、顧家庭就沒有空啊。」
民眾郭先生提及,「不算很規律運動,因為有小孩要顧,比較難。」
世界衛生組織指出,身體活動量不足,久坐危害健康,是全球死亡率的第4大危險因子,稱為「靜態生活死亡症候群」。
矯正運動專家支群甫表示,「靜態生活死亡症候群聽起來是真的是很可怕,它的意思是說會增加身體傷身的一個風險,所以它用了一個比較強烈的詞。」
現在能跟兩個孩子悠遊於戶外活動的陳先生,原本是不運動的上班族,直到身體出現了狀況。
規律運動者陳維翰說道,「以前我就是所謂業務工程師,一半的時間在冷氣房做電腦,到後來變成一週有5天在偏頭痛,到最後很嚴重的時候是,我開車開一開會突然就吐。」
花了半年仔細檢查排除疾病,他察覺靜態生活造成健康的危害,也發現新冠疫情時的社交隔離,造成小孩活動量少,肢體發育不良,陳維翰開始安排多種運動項目,帶著孩子上山下海。
根據教育部體育署歷年的調查,規律運動人口僅佔3成5左右。
復健科醫師陳渝仁指出,「這種靜態生活不只大家會想到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、肥胖等等,其實對我們肌肉、骨骼等等,也會有很大的傷害,而且我們身體的肌肉,其實是比較偏用進廢退。」
精通運動心理學的洪聰敏教授建議,漸進地建立運動習慣, 開啟正向循環。
台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特聘教授洪聰敏表示,「要讓你從比較不運動變成去運動,我們不要一下子就跳太大的階梯,先從生活當中增加你的活動量,因為你在增加活動量當中,你對運動這件事情就越來越習慣。」
復健科醫師陳渝仁提及,「身體本來就有自我修復能力,你給它時間去做修復,不會到累積傷害。」
現代人在久坐不動的生活形態下,不妨藉由融入日常的規律運動,提升身體活力,減少靜態生活帶來的健康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