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合國氣象組織與美國最新研究指出,9月以來反聖嬰訊號增強,發生機率達6成,並可能持續到明(2025)年1月。雖然反聖嬰帶來較涼爽天氣,但全球氣溫仍高於平均;對台灣而言,反聖嬰效應下秋颱可能更容易生成,冬季氣溫也可能偏低。
聯合國旗下的世界氣象組織本週指出,在經歷短暫的微弱反聖嬰現象後,9月到11月間,赤道太平洋的海面溫度,有55%的機會將降到反聖嬰水準,美國國家氣象局也做出相同預測,隨著北半球逐漸邁入冬季,10月到12月間,反聖嬰現象出現的機率將增加到約60%,各地氣候也將出現不同型態。
世界氣象組織氣候預測中心負責人奧基亞說,「當我們出現反聖嬰現象,某些地區會出現一些趨勢,以澳洲、西非跟哥倫比來說,氣候就會變得比較潮濕,其他地方比如美國南部,就會出現乾旱的情況。」
跟反聖嬰相對的聖嬰現象發生時,海洋表面溫度會升高,並導致部分地區乾旱,其他地區則頻繁暴雨。反聖嬰現象則相反,海洋表面溫度下降,導致太平洋西部到中部出現暴雨、洪水和異常寒冷的天氣模式。
世界氣象組織氣候預測中心負責人奧基亞指出,「在過去不久,如果我們重複2022年經歷強大反聖嬰的事件,在印尼跟澳洲跟其他地方就會出現洪水的狀況,反聖嬰的訊號通常就是轉化為濕潤的狀態。」
受人類造成氣候變遷的影響,聖嬰與反聖嬰現象也已出現不穩定的情況。世界氣象組織指出,2020年到2023年間發生異常持久的反聖嬰現象,但其降溫作用也無法阻止氣溫持續飆升,而世界氣象組織的功能就是做到預警,呼籲各國提前做好防範措施。
世界氣象組織氣候預測中心負責人奧基亞表示,「再次重申,我們希望人們注意,是因為要準備好面對反聖嬰與後果的時間要比較長,所以越早越快提供資訊,對許多國家更有利。」
根據過去反聖嬰年的氣候特徵顯示,反聖嬰現象對台灣天氣也會造成影響,若發生在秋天,颱風生成的位置較為偏西,影響台灣與南海地區的機率增加,局部地區豪雨致災風險高,其次,反聖嬰現象發生時,當年台灣秋季在東北部及東部的降雨量也會增多,此外,冬天到隔年春天的氣溫也會偏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