旗津是高雄重要的造船區域,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遷台之後,海軍在旗津興建造船技工的宿舍。自從2011年國軍整併後,技工舍荒廢了十多年,在地方人士奔走下免於被拆除,而且轉型成了創意共享基地。
和高雄市區只有一海之隔的類離島旗津,是漁業和造船業的所在地,這裡有二戰結束後日本軍隊遺留的造船廠,也有造船技工的宿舍。技工舍在大學師生和居民的通力合作下,閒置的荒涼地成了旗津邁向轉型的起點。
國立中山大學在地實踐計畫經理林芮君說明,「我們10年前的願景到今(2025)年也慢慢的實現,然後也得到了日本優秀賞的支持,所以我們也覺得非常的欣慰、感動。」
在地職人陸續返鄉進駐社區新據點,為旗津做出各種發想與創新,而且技工舍內也可以看到呼籲大眾支持環保的省思與實際行動。
編織職人孫佳暄說明,「這些漁網就是旗津的船長們準備丟棄,我再去回收站回收,清洗之後做成不同的商品。」
這個場域凝聚了在地力量,也讓居民跳脫邊緣社區環境。這裡還承擔起復興大漁旗的重任,它是新船下水很重要的一個文化儀式旗幟,具有祈福、人脈、豐收等等的海洋文化意涵,但是在台灣正逐漸沒落。
大港校青年培力工作站主持人李怡志說明,「大漁旗它其實是非常講究技術的,我們當時就拜訪了高雄印染行吳師傅,然後也找到日本的亀崎染工,把這樣的一個傳統技藝給完整的保存下來。我們的夥伴就畫了2條魚,祝賀這艘船大魚豐收滿載,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旗子是要完全懸空作畫。」
總共有8棟宿舍建築物的技工舍,從舉辦社區活動,到邀請藝術家駐村,都在技工舍這個創想基地宣達各自的社區理念,重拾對旗津家園的記憶和期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