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最大自然保育組織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」的科學家確認,我們所認識的長頸鹿並不是只有1種,而是4種。研究人員指出,正確分類出長頸鹿的物種,才能制定出不同的政策、做出正確的數量評估,有效對牠們進行保護。
長頸鹿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獨特、最受喜愛的動物之一,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牠們就是同一物種。此前科學家已經說過地球上其實存在4種長頸鹿的說法,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」在比較了不同長頸鹿的頭骨大小與頭部形狀後,正式把這世界上最高的哺乳動物劃分為4個物種。
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」共同主持人麥可布朗表示,「在形態方面,最有力的證據是一篇研究長頸鹿顱骨形態變異的發表,也就是頭骨形狀,不同物種的頭骨形狀有可測量的差異,有些甚至用肉眼就可分辨得出來。」
這4個物種分別為北方長頸鹿、南方長頸鹿、網紋長頸鹿以及馬賽長頸鹿,在科學上物種的劃分並不是從外觀很像來判斷,而是要看基因差異、繁殖隔離與演化歷程,也就是說「長得像」不代表同物種。
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」共同主持人麥可布朗指出,「當你把長頸鹿混為單一物種時,敘事就會變得模糊,掩蓋了各個物種面臨的特定威脅與可能的保育機會。」
過去長頸鹿被認為是單一物種時被歸類在易危等級,儘管部分亞種數量有增加趨勢。隨著長頸鹿正式被劃分為4個物種,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」將重新評估這些物種及其亞種的受威脅程度,希望能藉由這些新資訊更能好好保護這些壯麗的動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