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蓮馬太鞍上游形成堰塞湖 蓄水量可比水庫暫無潰堤跡象

受到上(7)月颱風外圍環流影響,花蓮溪上游支流馬太鞍溪的國有林地發生崩塌,阻塞河道狀況,進一步形成堰塞湖,由於直線距離11.5公里下游就有村落,目前林保署啟動緊急調查,沒有立即潰壩危險,但因估計蓄滿水,相當於1座南化水庫,林保署目前加強監測,希望降低損害。

勘查人員說,「這些煙塵不是霧,它一直在崩,對啊,而且現在還沒地震耶。」

陡坡上陣陣砂石滾落,在場工作人員看了也不敢輕舉妄動,這裡是位在花蓮溪的上游,原本有一條支流馬太鞍溪會經過,不過卻受到薇帕颱風外圍環流影響,林地崩壞、阻塞河道,因此形成堰塞湖。

林保署副署長廖一光表示,「AGS就是一個美國地理學會,他們表示說這個是他們,有史以來發現規模最大的,那這個有多大呢?我們初步估算它的量體,蓄水量8600萬立方公尺,土石量2億立方。」

各主管機關不敢輕忽,開會討論應變方法,根據了解這個堰塞湖從7月27日到8月5日,每日水位估計增加92萬立方公尺。而目前湖面與溢流口距離79公尺高差,上週則是94公尺,一週內就升高15公尺。最新資料則顯示,湖面水體面積已經有47公頃,蓄水量2288萬立方公尺,滿水位則預估達到8600萬立方公尺,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的蓄水量。

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說,「那它潰堤之後,我們預計從堰塞湖的位置到達這個紅色的地方,將近就是30到40分鐘就到了,南岸因為它的地勢比較低,然後堤防的連續性也沒那麼好,所以缺口比較多就會進水,進的比較多。」

林保署目前評估,沒有豪大雨情況下,堰塞湖會在10月中旬壩頂溢流,目前沒有立即潰壩危險,但是可能影響包括下游台9縣馬太鞍溪橋、河道兩岸聚落等7個行政區,範圍不小,林保署也強調,若發現有水位變化達到警戒值等狀況,將啟動封溪、勸離及強制撤離等必要應變措施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