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保今(2025)年開始推動個別醫院總額,但傳出不少醫院疑似因此縮減門診或者延後非重要手術。藥學專家就擔心,還有的醫院會選擇藥價差大的藥品來賺錢,而不願意進貨比較貴的新藥,等於犧牲掉病患權益。健保署目前正在評估如何改革和監測。
醫院看診接著對症下藥,2025年健保署開始推動個別醫院總額試辦計劃,部分醫院擔憂醫療服務利潤縮水,著手調整門診手術。如今有藥學專家則提醒,各醫院下一步可能會調整進藥選項,以利潤為導向選擇藥價差較高的藥品。
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指出,「它給付的價錢跟你採購的價錢是沒有關係的,所以當然採購的價錢越低的時候,它的藥價差就越高,假設說10塊錢的藥,說不定他買到只有3塊、4塊、5塊。」
醫界人士分析,主因還是在健保的單一藥價制度,假設某顆藥物健保價固定10元,但部分醫院只要大量採購或廠商削價,醫院可以更低價格購入,仍可獲得10元給付賺取藥價差。
對此台大藥學系教授沈麗娟更擔憂,因為近年癌症新藥引進,但使用人數少,幾乎沒有藥價差且很容易讓醫院總額達標,反而造成醫院不願意開而損害患者權益。
基層藥師公會理事長沈采穎認為,「有一些更大型的全國性的醫院,某些特別的品項藥價差甚至有到7成,那最重要的是怎麼讓民眾吃他必須要吃的藥,而不是多吃了很多不需要的藥。」
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回應,「我們從今年7月16日已經開始啟動一連串的藥品政策改革討論,那這個改革討論我們會邀請10多個台灣的藥界團體和醫院團體和醫師團體去討論,所以這個會已經開始啟動了。」
健保署表示,目前已經開啟藥品政策改革的討論,藥價差也會納入一併討論,屆時可能會藉由醫院進藥資料比對進行監測以阻止亂象。不過牽涉議題龐雜,需長期蒐集醫院用藥等,還有待討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