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在聯合國紀錄中的難民營 越戰難民曾棲澎湖誕孕新生代【涉己新聞】

在1970、1980年代,澎湖白沙鄉的講美村曾經住了2000多位越南難民,他們是在越戰結束,共產黨統一越南之後,為了逃離政治迫害、尋求經濟出路而流亡海外。當時澎湖前後來了51艘船,有106個嬰兒在島上誕生。這些遠道而來的陌生客人,後來去了哪裡?還在澎湖嗎?紀錄片導演劉吉雄拍攝了紀錄片《陌生人與他們的小孩》,追蹤這個救人無數,卻不被聯合國列入紀錄的難民營 。

這張照片是1981年的中正國際機場,這不是祖孫三代,中間這位小孩叫做阮國越,和抱著他的黃伯隔了40多年,再度相聚。

澎湖難民營出生小孩阮國越說:「如果沒有黃伯的話,我們根本就沒有機會,所以我非常感謝台灣。」

1975年越戰結束,共產黨統一越南,許多民眾為了逃離政治迫害、尋求經濟出路,只好流亡海外。當時,中華民國政府在澎湖白沙鄉的講美村設立了一個難民營,黃伯伯就在那裏,照顧大家將近12年。

前澎湖越南難民營(中南半島難民接待中心)副主任黃瑾瑜指出,「就從民國66年(1977年)6月16日開始接待到第一批,一直到民國77年(1988年)11月15日才結束。」

1970年代後半,越南、寮國、緬甸,整個中南半島有將近500萬人的逃亡潮,很多國家都在聯合國的協調下設立了難民營,但中華民國並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。

前台灣明愛會執行長李玲玲修女說:「我們中華民國跟聯合國沒有關係了是不是,所以講起來就是說,可以把難民再推回到公海上面去?」

真的要這樣嗎?幸好,李玲玲修女與梅冬棋神父挑起了重擔,以教會的力量作為台灣與美國政府溝通的管道,幫助越南難民轉赴歐美定居。阮國越和他的父母就是這樣來到了美國,他們至今依然感念台灣的救援,尤其是當時在海上救起他們的漁船。

范氏金恩(阮國越母親)、澎湖難民營第31船船民表示,「我們彼此友愛,分開時都哭了,他們是很好的人,我們還是希望能夠再見到他們,想要對他們表達感恩的心意,謝謝他們救了我們船上18條人命。」

導演劉吉雄在東港小琉球找到了那艘救命的漁船「鴻滿興號」,船員黃金箎還記得,當時船上有個8歲的小女孩奄奄一息。

前「鴻滿興號」船員黃金箎回憶,「她上來後,我就煮些泔糜仔湯(稀飯湯),幫她抹藥,也讓她吃一些,她吃一、兩天之後精神就比較好了。」

小女孩後來也去了美國,過得很好。在半個世紀之後,澎湖的難民營已經拆了,陌生人不再陌生,在那裡出生的嬰兒也已經長大。而台灣因為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,這段澎湖難民營的故事,在聯合國的救援紀錄裡一片空白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