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年後最易被AI取代工作 售票員、翻譯人員等上榜

AI狂潮來襲,美中兩大強權都希望在人工智慧競賽占得先機,而對其他國家來說,AI則是紓解缺工問題的新希望。但是相對的,當機器人愈來愈厲害,也可能會搶了人類的飯碗。根據台灣人力銀行的調查,預估10年後最容易被消失的工作,勞力型的前5名分別是售票員、客服、產線作業員、加油站和飯店櫃檯人員;至於勞心型的工作則有翻譯人員、記者、銀行櫃檯、金融交易員和保險業務員。

有危機意識是正常的,但也不必太過氣餒。專家建議政府和企業、趕快輔導勞工加強AI能力,或許反而能夠降低工時、創造多贏;為真人和AI協作的時代提前做好準備。

你有看過可以幫你從販賣機買東西,再搭電梯送到你房間的機器人嗎?

達明機器人培訓中心經理林俊志說:「我們會給它很大量的一些照片,去訓練AI眼睛說,到底章魚燒是不是熟的,還是烤焦的。」

凌群電腦總經理劉瑞隆介紹,「我們的是尋標導航,我們就完完全全像一個銀行行員一樣。」

國際食品大展上,AI智慧應用百家爭鳴,機器人能和真人互動,不只能做飯店接待、導覽宣傳,就連醫療和教育也都難不倒他。

女媧創造行銷經理曾艾芸表示,「我們甚至是有成長跟教育的團隊,去幫他製作了一系列的像桌遊等等這樣的部分,其實它已經在台灣滿多的一些,像是實驗的國小或者是幼稚園,已經在做使用。」

根據人力銀行調查,上班族認為,在機器人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發展下,預估未來最容易被消失的勞力型工作,前5名依序是售票員、客服人員、產線作業員、加油站人員和量販、超商店員;而最容易被消失的勞心型工作依序是翻譯人員、記者、銀行櫃檯行員、金融交易員和保險業務員。

人力銀行人資處資深協理江錦樺認為,「政府需要幫這些失業的勞動力去做轉型,因為如果你不幫他轉型,他很難再找到下一個可能的工作機會。」

台師大科技人資系教授孫弘岳指出,「像新加坡他們提出了這個SkillsFuture,他們就會輔導每一個所有新加坡的公民,怎麼樣去進行數位化所需要的相關職能。」

究竟是協助人類緩解缺工潮,還是讓長久以來的工作與生活陷入恐慌,恐怕還需要時間與制度,共同為未來找出平衡點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