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級保育類小燕鷗,每年4月到8月會從南半球飛到台灣的河口繁衍下一代。為了讓小燕鷗可以順利孵育,各地的鳥會跟保育團體都發起調查以及守護行動。
每年4到8月是夏候鳥小燕鷗的繁殖季,為了解小燕鷗的繁殖狀況會遇到什麼樣的風險,近年來各地的鳥會和保育團體,都自主發起調查與巡守活動。宜蘭鳥會更培訓志工,替小燕鷗的巢位做標記,記錄孵育狀況。
宜蘭縣野鳥學會理事長莊浩然表示,「第一個,我們這邊有巡守隊,巡守隊我們會請當地的社區來做推廣,今年連大學生都來了7、8個參與,我認為這是正面的發展,讓學生早一點進來了解保育的好處在哪邊。」
然而一次暴雨,就可能讓小燕鷗的蛋全部付諸流水。除了天候因素,沙灘車、遊客、遊蕩犬等等也會影響小燕鷗的繁殖。
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成員陳建誠說:「這個是牠吃的蛋殼,一個、兩個、三個。」
為阻絕遊蕩犬,黑面琵鷺保育學會以電子圍籬做監控,只要有遊蕩犬入侵,志工就會進入驅離。宜蘭鳥會則在蘭陽溪口架設圍籬,定期巡守,去(2024)年的孵育率也大幅提升。
台大水工試驗所助理研究員洪崇航指出,「我們現在圍的這一塊,也真的是水鳥保護區裡面差不多不到十分之一的區域而已。也就只有在夏天4月到8月,我們把它封閉起來,隔絕了遊蕩犬還有人為的干擾,其實整個繁殖成功率就上升非常多。」
小燕鷗是河口生態的重要指標,保育小燕鷗的同時,也是保護其他共享棲地的夏候鳥。保育團體希望藉由公民的參與,讓夏候鳥能有更好的孵育環境,營造人鳥共生的河口家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