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以「歌唱革命」推動獨立 愛沙尼亞歌舞節凝聚民心

歷史上擺脫殖民多半伴隨流血革命,但波羅的海三國在1980年代末期脫離蘇聯,卻是透過歌聲完成,因而被稱為「歌唱革命」。日前愛沙尼亞舉行傳統歌舞節,2萬多人齊唱愛國歌曲,在俄烏戰爭陰影下,再次用歌聲凝聚民心,展現團結力量。

位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塔林音樂廣場,眾人大合唱的歌聲,宛如天籟。

愛沙尼亞歌手傑考布森說:「愛沙尼亞人總是會透過歌曲來度過艱難的時刻,透過歌曲跟舞蹈。如果時局艱困,我們就一起唱歌,就能讓一切恢復正常,也能忘記我們的痛苦。」

愛沙尼亞歌舞節平均每4年到5年舉辦1次,第一屆要追溯到西元1869年,至今已有156年歷史,今(2025)年一連4天的歌舞節,即使下著雨,但還是吸引超過2萬人參與,幾乎是該國將近10%的人口。

愛沙尼亞音樂節指揮普爾表示,「我們今天所處的情勢,烏克蘭戰爭對我們影響很深,我們今天要比6年前更加感覺到要團結,我們感覺大家都是愛沙尼亞的一部分,有10%的人口齊聚在此,感受到團結的氛圍。」

1989年波羅的海之路的和平示威,抗議前蘇聯非法占領,吸引國際關注。

三國共約200萬人手牽著手,形成一條連結3個首都、超過600公里的超長人鍊,高唱愛國歌曲,展示了三國團結一致追求自由的決心,轟動世界,也被稱為「歌唱革命」,隔年三國舉辦民主選舉,恢復獨立。

這場非暴力和平運動的成功,也鼓勵了當時被前蘇聯占領的國家爭取獨立,促進東西德統一,更是後世追求民主自由的典範。

愛沙尼亞音樂節藝術指導裘根森說道,「我認為傳統的歌舞節慶祝,從開始至今都沒改變過,當中有許多轉捩點,也有很多歷史的曲折,但是人們對於對於歌唱與歌曲的需求還是一樣的,有些歌曲至今也都沒變,有些我們一直傳唱的歌曲,也是我們想唱的歌曲。」

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,在202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「音樂之都」。塔林能獲此殊榮,除了豐富的音樂文化遺產外,也因為其多元的音樂節、演奏會與活躍的音樂產業。 

至於波羅的海三國的傳統歌舞節,也早在2003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