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馬青年推「講福建話運動」 用台羅系統建語言資料庫

福建話曾是東南亞華人間的主要通用語,但在語言政策的影響下,如今正快速消失。在馬來西亞一群青年發起「講福建話運動」,走入新馬社區錄音,並引用台灣的台語羅馬拼音系統,建立屬於自己的語言資料庫。

馬來西亞檳城偏向漳州腔的福建話,與台灣台語相似,但融合了馬來語、英語甚至泰語,展現多元文化交會的獨特風貌,但這樣的語言正在快速消失。

庇能福建話協會負責人沈志偉說:「馬來西亞出現的問題,跟台灣遇到的問題是一樣的,他們都是受到了中國漢民族主義的影響。」

當年台灣、新加坡陸續推行「講國語運動」,馬來西亞也效仿跟進,福建話就這樣從校園和公共空間中被逐步排除。

沈志偉指出,「新加坡看到台灣在做,新加坡就抄,然後馬來西亞就看到新加坡做,馬來西亞也抄。學校教的全部都是以華語來教,這是錯誤的。你可以看到,一旦教育媒介改變,學生的語言傾向就會改變。」

將母語貶低為方言,孩子自然不再使用福建話,有些學生在校園說母語,甚至被罰寫、被記過。

馬來西亞民眾嚴景鴻就表示,「大家可能覺得說,如果你是講方言,方言可能就是個非常粗鄙或粗俗的語言。老師發問、回答問題的時候,也是要以華語為主,如果你以方言回答,可能會被罰抄、被記過,會有罰錢的情況。」

由庇能福建話協會發起的「講福建話運動」,用錄音大量蒐集新馬地區的福建話,並使用台灣教育部開發的「台灣台語羅馬字拼音」,將所有的語音打成文字,建立自己的語言資料庫。

沈志偉說明,「它連泉州音也能打,不只是廈門音,檳城的黃很難打,巴生的『去』去哪裡的去、『坐』坐下來的坐,廈門是沒有的。台灣教育部改造了這個拼音系統非常好用,所以我們就拿來用。」

公視國際記者劉苑杉報導,「語言要活著,必須出現在生活中,與其讓父母教導,政府與學校更應該承擔起更多責任。」

從體育課等簡單科目開始,用福建話教學改變教育政策,逐步擴大福建話的公共使用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