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尼拉這所幼兒園上課期間,教室裡備了5台直立式風扇全速運轉,還有飲水機讓學童隨時補充水分。為了避暑,教育部規劃了讓學校提前兩個月開學,以趕在5月酷暑來臨前結束整個學年。
中學教師門薩諾表示,「酷熱的影響之一就是學生們很難集中注意力,他們花更多力氣讓自己涼一點,而不是課堂討論,他們通常更關注有多熱多悶,而不是上課內容。」
才3月初,時序尚未進入夏天,氣溫就來到攝氏34度,有5個省的酷熱指數達到停課標準,馬尼拉有近半數的學校,被迫停課兩天。
去年的情況更慘,熱浪帶來破紀錄的38.8度高溫,學生在沒有空調的教室裡上課,中暑、流鼻血、住院的病例頻傳,全國有600萬學生停課兩個星期,課程進度大受影響。
教育部營運助理部長安達雅指出,「那確實是個挑戰,即使是現在,如果我們進行非同步教學,我們許多學生還是沒有電子設備,許多也沒有網路連線,因此提供他們能用的課程單元至關重要,學校把這些單元發給他們,他們可以帶回家自己練習,然後當面對面課程進行時,那時他們可以討論結果,或是他們各單元的答案。」
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高溫,教育部推行了一系列措施避免學習受到影響,像是為了避開正午的豔陽,將課堂時間縮短至每天4小時,並且每個教室都安裝了飲水機,以及至少兩台擺動壁扇;有些新學校還加裝了熱反射屋頂,大型學校聘僱了校護。
有鑑於去年熱浪期間,只有3%停課的學生有網路使用,今(2025)年提前印好了書面單元教材,以備不時之需。
菲國教育部用於氣候調適、基礎設施和災難應變的預算只有100億披索,能做的有限,加上長久以來都有教室不足的問題,單是馬尼拉就短缺了1萬8千間教室,公立學校都採取兩班制上課法,一間63平方公尺大小的教室,坐了大約50名學生,悶熱的情況更加明顯。以五年級的艾拉為例,一週只能去學校上4天的實體課,星期五待在9平方公尺大小,沒有對外窗的家裡學習,為了散熱,開了3台電扇對著吹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