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會職權法案昨(28)日在立法院三讀通過,針對花東交通三法,當地人有正反不同意見 。今日有業者和原住民族人出面表達,認為應該要有更縝密的地質調查及環境評估,因為只要是環境開發,都沒有回頭路。
國會職權法案28日三讀通過,但是場外同時還有數萬民眾在抗議。環保團體憂心,法案沒有經過社會充分討論,這樣的前車之鑑,可能會讓花東交通三法成為下一個各界激辯的戰場,就連當地人也不全然都是期待。
台東獨立互助創藝工作室負責人兼餐飲業者林智偉指出,「甚至是不是開路其實導致更多的人口外移,那更多的有錢人跟都市人來到我們這個地方置產,然後導致物價上漲的惡性循環。」
花東交通三法包括環島高鐵、花東快以及國6東延,全都攸關花東當地重要交通建設,而且明定建設完成時程以10年為上限,地球公民基金會批評,光工程就不止10年,環評審議程序及各項生態地質評估都會被壓縮。
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靖庭認為,「被壓縮到只剩10年,我們會覺得不管是環評程序與審查的程序調查,可能都會時間上被壓縮。」
對當地原住民族來說,0403花蓮強震後重建之路漫漫,現在卻是討論打穿中央山脈的國道6號,族人並非完全反對開發,但期待的是應該經過縝密的地質調查及環境評估。
台灣原住民族太魯閣學生青年會理事長 Yabung Haiing表示,「確實召開部落會議,向族人說明明確的規劃具體的內容期程跟影響,並且取得各部落的同意再行立法。」
花蓮在地新創產業相關業者賴冠羽則認為,花蓮不是只有觀光,而是要有更豐富的文化內容以及細緻的交通規劃,因為只要是環境開發,都沒有回頭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