虐童案未安排專責醫師惹議 醫:高風險個案應有強制力

虐童案引發社會關注,對於雙北衛生局皆未接獲社會局通知,而無從指派幼兒專責醫師,社政和衛政是否斷鏈,引發質疑聲浪。醫師建議,針對高風險個案應有強制力,配合跨單位不定期訪視。兒權盟也點出第一線人員困境,現行針對兒童出養前安置的法源薄弱且分散,沒有規範政府主管機關與民間團體的權責劃分,強烈呼籲政府即刻拿出辦法解決,別讓訪員遭拒。

1歲男童遭保母虐死事件震驚社會,外界除抨擊兒福聯盟轉介問題,雙北衛生局皆未接獲社會局通知,而無從指派幼兒專責醫師,也引發計畫漏接質疑聲浪,社政和衛政是否斷鏈。

新北市衛生局專委楊時豪說:「幼兒專責醫師的出發點是以健康和醫療為主啦,當時其實中央在指定收案時,還沒有特別明確的界定完整流程,或是受案的對象是哪些。」

幼兒專責醫師制度2020年開始於部份縣市推動試辦,2023年11月起全台納入,適用3歲以下幼兒。目前收案方式有2種,包括醫師自行收案以及指定收案,對象包括脆弱家庭、發展遲緩、未成年孕產婦等,由地方社會局提供名單給衛生局,再媒合幼兒專責醫師收案照顧,但計畫並不具法律強制性。

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表示,「兒虐家暴案需要強制性,但沒去打預防注射大概也很難罰什麼,所以這個需要透過通報系統和更綿密的轉介系統來完成這件事。」

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指出,「高風險的案件或重大傷病案件,1年差不多1次、頂多2次訪視,應該要會同各方面,譬如社會局、衛生局、警察局跟醫療人員一起訪視。」

醫師也建議,針對高風險個案應有強制力,配合跨單位不定期訪視。兒權盟則點出第一線人員困境,現行針對兒童出養前安置的法源薄弱且分散,沒有規範政府主管機關與民間團體的權責劃分,針對居家托育人員的訪視機制,應採取不預告訪視並提高訪視頻率。

兒權盟秘書長林慧華說:「我們希望可以透過一些方式看到真實的情況,但如果我被擋在樓下根本進不去也看不到人,只能用電話聯繫,其實真的會漏掉。」

林慧華指出,公私協力不順暢,國家沒有真正承擔起照顧責任,呼籲政府即刻拿出辦法解決,別讓訪員遭拒,並且改善兒童出養照顧與評估、修正相關安置法源和及時補破網,才能預防憾事再次發生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