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N報告:44%遷徙物種族群量減 魚類97%面臨滅絕威脅

每年有上億的動物為了覓食或是繁衍後代,展開陸海空的遷徙,甚至在中途遭遇危險送命。聯合國日前針對遷徙物種,發布了第一份的全面性報告,內容指出世界上有將近一半的遷徙物種的族群數量正在下降,最嚴重的是魚類,有97%面臨滅絕威脅。

許多動物會跟著季節的變化遷徙到不同的環境,但根據在烏茲別克召開的聯合國《遷徙物種保育公約(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,CMS)》締約國大會所公布的全球遷徙物種現況,世界上有將近一半,約44%的遷徙物種族群量正在下降。

由聯合國監測的將近1200種物種中,有超過五分之一的物種正處於滅絕危機,這些數據來自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(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,IUCN)紅色名錄,最嚴重的是魚類,名錄上97%的魚類都面臨滅絕威脅。

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長安德森(Inger Andersen)指出,「在氣候峰會所提出的具體方案和議題,可能也必須為地球帶來改變,這些包含了加強生態的連通性、解決非法宰殺和掠奪的問題、減少海洋和其他環境中所產生的噪音和化學污染。在深海探勘和採礦之前,要謹慎小心我們對它的承諾與義務,並且要超前布署,著眼於更大的前景。」

會議中指出,這些遷徙物種正在消失的原因,包括棲息地喪失、動物被非法捕獵或是與污染跟氣候變遷有關,但保育遷徙動物無法靠單一國家,聯合國也說希望能促成更積極的跨國合作。

安德森呼籲,「沒有多邊主義、沒有團結、沒有跨界合作,我們就無法保護遷徙物種。我呼籲所有國家,各方一起努力,包括即將舉行的聯合國環境大會,以便我們能夠保護遷徙物種,使它們倖存和繁殖。當我們這樣做的同時,人類也將生存和繁榮。」

這份報告也指出,還有近400種不在名錄上的生物受到威脅,雖然大部分的消息都不樂觀,但也有成功案例,例如區域合作讓賽普勒斯的非法架網捕鳥少了91%;哈薩克則將賽加羚羊從滅絕的邊緣拉了回來;大翅鯨等14種保育名錄上的物種也有改善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