猴硐礦工文史館面臨危機 日學者籲重視文化資產保存

新北市瑞芳區的猴硐近年以貓村聞名,但這裡同時也是台灣過去重要煤礦產地之一。今(2024)年日本全國煤礦博物館研討會首次在台灣舉辦,與會學者認為猴硐是亞洲保存相對完整的煤礦聚落,希望各界重視這樣的文化資產。

走進新北市瑞芳區的瑞三本鑛礦坑,老礦工拿起十字鎬,示範當年的礦場員工是如何藉由敲擊聲,判斷岩盤是否穩固。

猴硐礦工文史館導覽志工毛振飛介紹,「這個坑每天產1000多噸的煤,同時下坑的工人將近有1000多個,在坑裡面工作。」

猴硐是台灣少數還留存許多煤礦產業歷史遺跡的地區,今年日本全國煤礦博物館研討會,首次在台灣舉辦,猴硐礦工文史館是他們的參訪重點之一。

新北市礦業退休人員交流協會理事長周朝南表示,「上面這張圖是瑞三煤礦的整個圖,我們從這裡開始,最遠到十分瀑布去,這個全長大概6公里。」

猴硐礦工文史館成立於2019年,幾位老礦工自費向瑞三礦業承租場地,免費為大眾進行導覽解說。學者指出,像這樣的博物館在日本、甚至亞洲都非常稀有。

上智大學教授中澤秀雄指出,「讓活歷史得以保存,這在日本已經非常少見,也就是靠礦工自己努力,公開展示自身歷史的場所,這在日本已經找不到了。」

然而近期瑞三礦業表示,今年6月底租約到期後將不再續租,老礦工們十分擔憂文史館的未來。

周朝南說:「文史館對台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館舍,雖然是很小,但是對台灣是非常重要的,這麼重要的歷史故事,怎麼可以讓它消失掉?」

文化部正與各部會研議,如何提供協助,目前還沒有具體的結果。煤礦產業是台灣經濟發展史、勞動史重要的一環,相關文化資產的保存,需要各界持續關心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