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知道大台北地區也有候鳥前來度冬嗎?來自俄羅斯和中國東北的鸕鶿每年在入秋的10月抵達,並在隔年3月離開。除了離島金門外,台灣也有大群鸕鶿前來,其中最令人感到驚艷的是在基隆河覓食的這一群,因為10多年前在台北市是看不到鸕鶿的。
帶著基隆河守護聯盟的成員在彩虹橋等待,當鸕鶿飛越時,經常觀察鸕鶿的林素瑛隊長,開心的程度就像第一次看見這個景象。
基隆河錫口水環境巡守隊長林素瑛表示,「要在我們北部,尤其在我們這種都會型的區域裡面,又是人口這麼多的地方可以看得到鸕鶿 ,講真的,可能世界上找不到像我們這麼方便的地方,可以這麼容易去親近鸕鶿。」
這群鸕鶿有1千多隻,吃飽了就返回位在基隆的新山水庫,有一群志工建立了基隆河鸕鶿網,每天都有無數雙眼睛共同監測鸕鶿動態。3年下來,鸕鶿的行蹤因此越來越清晰,志工們發現基隆河、大漢溪、新店溪,幾乎整個淡水河系都是鸕鶿的覓食場,這些志工也成為對生態調查有幫助的公民科學家。
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沈錦豐指出,「經過後台把它整理成一份有效資料的時候,所有參與的人都可以被稱作是公民科學家。」
鸕鶿的分布是動態變化的,10多年前大台北地區還看不到鸕鶿,1980年新山水庫落成啟用,加上淡水河系水質改善,牠們才重新回到這個地方。
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丁宗蘇表示,「鸕鶿是一個相當敏感的物種,但是牠卻可以跟我們人類共同居住在這麼擁擠、這麼昂貴的都市裡面一起生活,我覺得這是一種對環境的肯定 。」
當大群鸕鶿飛過都市叢林逐漸遠去,成為天空中越來越遠的黑點,感受鸕鶿大軍帶來的震撼,就能理解這份與野生動物共享生活空間的喜悅與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