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逢夏天,南台灣總是深受登革熱疫情之苦,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,帶有登革熱病毒的蚊子可能透過「共用針頭」的傳播模式,只要蚊子口器上沾染登革熱病毒,叮兩口就可能讓人染病,這也是登革熱在社區造成大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,這項登革熱新傳播模式研究,今(2023)年8月已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。
國內登革熱疫情下降,不過今(2023)年夏天,登革熱疫情肆虐全台,幾乎各縣市都有病例出現,尤其台南和高雄成為重災區。
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,過去以為登革熱傳播至少需要8天,但是帶有登革熱病毒的蚊子,可能透過「共用針頭」的傳播模式,縮短病毒傳播速度造成疫情大流行。
國衛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中心副研究員陳俊宏說明,「蚊子的口器當作一個污染的針頭,所以牠叮咬第一個病人之後,這個污染的口器,如果再接觸叮咬下一個人的時候,牠就會達到傳染登革熱病毒的傳播。」
研究團隊表示在動物實驗證實,先讓蚊子叮咬被病毒感染的小鼠後,再叮咬下一隻未染病的小鼠,結果造成下一隻小鼠也染病,顯示只要蚊子口器沾染病毒,只要叮兩口就可能造成病毒傳播,類似病毒性肝炎、HIV共用針頭的傳播模式。
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指出,「第一時間落實三合一,包含室內噴藥的工作,對於機械傳播的發現可能具有一個指標性的意義。」
研究團隊強調,這個最新研究有助於未來的登革熱防治,可以採取早期應對,在疫情發生初期,分析病毒是否可以機械式傳播提早發出預警,避免感染人數大幅增加,造成登革熱大流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