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園龍潭有個希望馬場,每個月大約有70到80堂課,提供腦麻、過動兒、自閉症等孩子,不同於醫院的另一種復健方式。但對於這項高人力、高成本的馬匹輔助活動,馬場在經營上面其實也是具有相當大的挑戰。
坐在馬背上,臉上展現自信笑容,11歲的阿埕,自小罹患罕病Menkes症候群。外婆說,孫子接觸馬術治療4年了,從一開始,坐在馬背上要人從後面扶著,不然就會跌倒,到現在可以自己騎馬,進步相當多。
學員外婆池招霖表示,「108年就開始了,他當時來的時候要推娃娃車,走路也是搖搖晃晃,最進步的是行動方面,還有跟人接觸。」
馬術不但是一種運動,也是一種輔助復健方式。桃園龍潭有個希望馬場,每個月大約進行70到80堂馬匹輔助課程,很多腦麻、過動兒、自閉症等孩子,不愛醫院冰冷器材的復健方式,卻喜歡和馬兒互動。但龍潭馬場目前沒有合宜的室內場地,上課得看天氣決定。
希望馬場教練張兆遠指出,「目前馬場在經營上面其實也是很挑戰,因為這是一個高人力、高成本的活動,但是馬匹帶給他們的,無論是生理的改變跟心理的改變,非常非常的重要。」
身心孩子進行馬匹輔助課程,除了需要合格教練,還需要專業物理治療師。但對於這項高人力、高成本的馬匹輔助活動,教練坦言,營運的費用都靠募款,加上待遇不高、專業人員培養不易,對馬場經營挑戰不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