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球暖化融冰加速 衝擊格陵蘭斯科斯比松居民生活

格陵蘭東部的斯科斯比松擁有壯闊的峽灣地形,世居當地的因紐特原住民目前僅有350個人,多以獵捕海豹和北極熊等動物維生。暖化影響海冰減少,導致動物數量愈來愈少,雪上加霜的是,這些動物吃進大量的化學污染物,最終也全進了因紐特人的胃裡。

格陵蘭東部斯科斯比松位於峽灣入口,擁有壯闊的極地海景。受到暖化的影響,今(2023)年7月創下有史以來最溫暖的高溫紀錄,冰層融化的速度比其他地區要快上好幾倍。隨著冰川面積愈來愈小,當地居民賴以為生的飲用水來源,恐怕躲不過枯竭的命運。

格陵蘭國家能源公司員工拉斯穆森表示,「未來取得用水會是問題,因為供給全市用水的湖就在這片土地後面,是在冰川外面,但融化得很快,可能幾年內就會消失。」

斯科斯比松並不是特例,附近地區這幾年陸續建立海水淡化廠,從海洋擷取水源。然而氣候變遷引發的融冰危機還不止於此。

當地的因紐特住民世代以狩獵維生,從海豹、北極熊到獨角鯨,都是居民的糧食大宗。由於地處偏遠和天候嚴寒,斯科斯比松的貨運船一年才進港一次,無法及時供應物資,獵食野生動物也成了提供居民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素的重要來源。

斯科斯比松居民巴爾賽拉森指出,「因為我們無法從商店買到,我們沒有豬,沒有牛、雞,從當地的動物身上攝取變得很重要。」

氣候變遷已經明顯衝擊斯科斯比松居民的生活方式,小學老師丹尼爾森回想兒時記憶,即使是夏天,到處能看到被海冰環繞的景象,但現在已經徹底變樣。冰層變薄也造成狩獵困難,過去獵人利用冰層上海獅的呼吸孔洞進行追蹤狩獵,但現在這項傳統狩獵技巧已經不管用。

今年1月當地居民亞克海梅肯在狩獵時,雪地車因為冰面碎裂而落海,幸好及時救回妻子和2個孩子。

斯科斯比松居民還面臨更嚴峻的挑戰。人類將未處理的廢棄物排入海洋,吃下這些化學污染物的生物,最終也進了因紐特人的胃。

根據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研究,92%的斯科斯比松居民血液中含有的全氟與多氟烷基物質PFAS濃度高於歐盟的安全建議值,提高罹癌的健康風險。

PFAS廣泛用在物品表面塗層,生產過程中會汙染環境,並進入生物鏈中,它不容易被分解,有「永久的化學物質」之稱。只是對居民來說,嚴苛的生活條件,限制了他們的飲食選項。

斯科斯比松居民巴爾賽拉森提及,「我們還是做相同的餐點,我們沒有改變什麼,因為這是我們生長的環境,也是我們習慣的方式。」

斯科斯比松獵人亞克海梅肯表示,「世界各地的人們,應該要多尊重獵人。」

狩獵條件的惡化,讓愈來愈多因紐特居民被迫改變維生方式,他們轉而獵捕其他種魚類,有的發展觀光事業,一艘艘郵輪載來外國遊客,體會此生僅有一次的極地生活方式。儘管人潮會影響狩獵活動,但為了生活,居民也只能無奈妥協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