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瑤族遊牧馬、菲、印尼海域 無國籍以船屋為家

馬來西亞沙巴州是旅遊度假勝地,不過,在這裡住著一群人,他們是巴瑤族(Bajau),又被稱為海上的「游牧民族」,居住在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印尼等國之間的海域上。在沒有國界的時代,他們靠著一艘船,往來不同土地之間,這也讓部分的巴瑤族人,成了沒有國籍的人。

一早,諾跟家人一起到海邊採拾海菜,他們是巴瑤族人,這是他們主要的食物之一。

巴瑤族人說道:「這是巴瑤族人的海藻(Agal-agal)。」

1963年沙巴成為馬來西亞的一部分,部分巴瑤族人早定居於此,獲得了公民身分,諾的家人們也因此成為了馬來西亞公民。在沙巴的魚市場與碼頭,時常可以看到巴瑤人的蹤跡,他們仍有不少人選擇以捕魚為生,但也有的選擇到城市裡工作。

諾說道,「普遍工作都是店員,或像我一樣照顧小孩,因為在島上居民找不到工作。」

1970年代左右,由於菲律賓南部發生內戰,社會不穩定或因為經濟因素,陸續有其他地方的巴瑤族人來到沙巴定居,他們成了無國籍人士。

像是住在沙巴拿篤的莉娜(化名),她的父母並非馬來西亞公民,因此出生沙巴的她成了無國籍人士,他們的6個小孩仍舊是無國籍。

巴瑤族人莉娜表示,「沒有身分這件事,最困擾我的是怕遇到執法人員,只能在拿篤附近範圍,超出縣市地區我都會害怕,因為沒有合法證明。」

莉娜的小孩無法在政府學校就學,也無法像一般公民用較低的價格到地方醫院看病。為了讓這些無國籍的小孩能上學,加略山教會在沙巴拿篤創辦學校,學校提供馬來語、英語與技能課程等教學。

沙巴拿篤加略山教會主任牧師鍾岳余表示,「他們父母親,有一些當然是有很固定的工作,很多也是我們說的領日薪,他們有工就做,沒工就等。所以他們生活的這些生活費方面,他們是很不穩定的。」

在沙巴,不僅巴瑤族人面對無國籍的問題,其他像是蘇祿族(Sulu)、武吉斯族(Bugis)人等,也都面臨同樣的問題。他們的後代也會面臨無國籍的處境,無國籍的人數將越來越多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