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年總統大選的結果,牽涉著咱和中國的關係。中國今仔日就閣有新動作。中國商務部4月宣佈,欲共咱貿易調查,本底這禮拜結果就愛出來,今煞宣佈延後3個月,到明年1/12。也就是總統大選的前一日,時間點引人憢疑。有學者就認為,中國是欲靠貿易,影響大選的結果。
中國商務部今年4月宣布對台灣進行貿易壁壘調查,原定本周公布結果,但9號以「本案情況複雜」為由,公告調查期限再延長3個月,截止日期訂在明年1月12號,也剛好是我國總統大選的前一天。對此,經濟部書面回應,一向秉持開放態度,願意與中方在WTO架構下協商與處理。同時將做好產業的後盾,準備各項輔導措施,妥善因應。陸委會則呼籲,北京當局立即停止政治操作貿易爭端,不應將貿易措施政治化。而學者直指,延期在預期之中,因為北京當局就是希望用經貿手段、影響台灣2024大選。
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說:「就是想要凸顯說,兩岸有政治互信,大陸就可以讓利,兩岸沒有政治互信,那大陸方面就不僅將本求利,而且會採取必要的反制措施,選(2024年)1月12號以前,他會視台灣選舉情況再來公布。」
張五岳分析,中國利用貿易壁壘調查對台施壓,也營造兩岸經貿可能出現危機的氛圍,試圖影響台灣選民。而專家表示,貿易壁壘調查成立的可能性大,若中方因此終止ECFA,台灣預估最大損失為205億美元,占去年全年出口4794億美元的百分之4.3。不過研判中方不會貿然全面喊停,較可能以調整、取消部分ECFA早收清單項目作為報復措施,當中工業產品被認為首當其衝,如石化產業占88項、紡織業占136項、機械業有107項。
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說:「相關的業者他可能就尋找新的替代的這種,東南亞或南亞其他的地方,所以說分散布局,其實業者已經有因應。」
邱達生指出,多數相關業者都已積極分散市場。另外近年ECFA早收貨品占我整體出口值比重下滑,對台效益及影響降低,而台灣目前出口中國主要為IC產品,則都是零關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