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魠魚人工授精試驗 農委會成功孵化魚苗創全球首例

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土魠魚,是魚類中的「白金」,這20年來捕獲量下滑,價格也屢創新高,目前國際上還沒有繁養殖相關報告,而農委會水試所今年已經成功完成,全球首例海上人工授精試驗,順利孵化魚苗。

在漁民協助下,研究人員要挑戰活抓土魠魚。延繩釣雖可抓到,但存活率低,透過定置網,研究人員把握黃金時間,抓到魚後趕緊取精取卵,船上就做起人工授精,沒想到後來成功孵化魚苗,成為全球首例。

農委會水試所主任翁進興表示,「沙烏地阿拉伯基本上他們是抓不到活魚,所以基本上他們就沒辦法往下一步去進行。」

人工繁殖孵化成功,還不能掉以輕心,土魠寶寶5天大就長牙,要順利長大需要超大空間,因為牠們野性極強。

農委會水試所主任翁進興指出,「大咬小,咬得很厲害,我們後來把牠抓上來看,其實有些魚來講牠肚子是吃飽的,但是吃飽牠還是會去咬牠的同伴。」

協助活捉土魠魚的澎湖漁民表示,近年來冬天變短,魚的數量相對較少,期待成功繁殖。

澎湖漁民蔡宗衛說,「我們漁民也希望有魚可以抓,當他們慢慢有成績出來之後,我們就會覺得很開心。」

俗稱土魠魚的康氏馬加鰆為洄游性魚類,2001年產量達到3200噸高峰後,近年來只剩500公噸,研究單位尋求人工繁殖,但人工育苗存活率只有0.17%,12萬粒受精卵只收成206尾,挑戰極大。

雖然培育45天體型最大可達15公分,但一歲大才有繁殖能力,水試所表示要等第一代魚生出下一代,才代表技術成熟,可大量繁殖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