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今(19)日發表假訊息年度調查,有83%民眾過去一年曾收假訊息,且9成認為應透過立法,要求社群平台建立假訊息自律機制。不過研究顯示,政治議題的闢謠效果較非政治議題差。
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與台大新聞所及政治系合作,連續兩年進行「假訊息現象與事實查核成效」調查。今年調查顯示,有83%民眾在過去一年曾收過假訊息,較去年74.5%增加近1成。
針對假訊息的問責,超過6成民眾認為政府及科技公司應限制其於網路流傳,9成認為應立法要求社群建立自律機制。另外,超過8成民眾認為應立法要求網路平台提升演算法透明度,以及6成認為網路平台應付費取得相關新聞授權。
而在事實查核方面,94%認為有需要透過教育或宣導提升辨識假訊息的能力;過半民眾知道民間闢謠或查核機構的存在、6成認為查核組織具有公信力,不過有52.4%民眾從未使用過相關資源。
民眾辨識假訊息首先採取與親友討論的方式,其次則依序為選擇聽取專業人士判斷、查閱相關資料、使用事實查核機制等,採用各類查核方式的比例皆較去年提升。調查顯示,人際互動對於辨識、抑制假訊息影響甚大,8成民眾遇到假訊息時會提醒親友、4成會分享澄清該則訊息的貼文。
此外,事實查核雖可改善民眾對假訊息的錯誤認知,但闢謠效果會因政治或非政治議題有所差異。調查結果發現,針對攻擊特定政黨與政治人物的假訊息,容易出現明顯的黨派立場,產生信者恆信、不信者恆不信的情況。
多數民眾也認為,假訊息會減少對於某些人或某些制度的信任。其中媒體工作者最為嚴重,達66%;其次為政治人物,達62%;再來則是對政府施政減少55%的信任。
此次研究採網路調查及電話調查的混合模式,網路有效樣本1789案、電話完訪數則為1200案,調查執行期間為今年4月1日至17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