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商務部昨(12)日公告,將就台灣2455項商品,包括農產品、五礦化工產品、紡織品等進行貿易壁壘調查。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,經濟部都沒收到中國通知,願意在不設前提的情況下,就貿易議題與對岸磋商討論。行政院代理發言人羅秉成表示,不希望正常貿易往來,被過度工具化、政治化,相關部會會做好因應。
中國商務部12日突然發新聞稿公告,就台灣2455項商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,內容涵蓋農產品、五礦化工產品及紡織品等,調查將持續9個月,最遲預計在明年1月12日結束。經濟部表示,目前都還沒接獲中國通知。
經濟部長王美花回應,「經濟部的立場是經貿的往來應該要按照相關的規定來處理,如果在不設前提之下,中方要跟我們來磋商,我們也願意來跟他做磋商,主要是中國要不要來跟我們磋商的問題。」
行政院代理發言人羅秉成指出,「中國這邊實在不宜把貿易的議題複雜化、工具化乃至政治化,來干擾兩岸區域間的貿易往來,這個對我們兩岸的交流沒有幫助。」
針對中國商務部提出的壁壘調查,共涵蓋台灣2000多項商品,食品業擔憂中國持續對台灣銷中的農產品和食品找麻煩,而五金扣件業者則擔心,中國下一步將以取消ECFA,來加大威脅。台灣紡織業,統計平均每年出口14%的紡織品到中國,恐怕也難逃衝擊。
紡織業拓展會秘書長黃偉基說明,「過去這幾年我們台灣的貿易順差絕大部分來自於中國大陸,所以我們擔心啊,如果中國也採取一些片面措施,可能對台灣的經濟就會有相當的斲傷。」
中經院科技政策評估中心副主任戴志言說,「中國可能開始會去調查一些,我們有他也有的東西,為什麼我們不讓他進來,也藉由這個過程裡面,其實我覺得可以檢視一下,過去我們一直被認為單方面讓利這件事情的問題癥結啦。」
中國貿易壁壘調查結束時間就在2024總統大選前一天,引發外界質疑,是否以經濟干擾政治?經濟部貿易局表示,台灣已經准許9000多項中國農、工產品進口來台,中方不應將貿易議題複雜、工具化,干擾全球經濟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