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軍入侵20週年 伊拉克現狀三分之一人貧窮

2003年3月20日,美國小布希政府無視多數國家反對入侵伊拉克,3星期就推翻了強人海珊,但美軍花了18年時間才撤離。原本期待享有民主自由生活的伊拉克人,迎來的卻是血腥的教派衝突,以及恐怖組織ISIS的崛起。石油資源豐富的伊拉克,如今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貧窮中,政治動盪,社會也發展停滯。

美軍入侵伊拉克20週年這一天,無論是華府還是巴格達全都靜悄悄,沒有任何官方紀念或是追悼活動。

2003年2月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所做的民調,指有66%的美國人贊同揮軍伊拉克,反對的只有26%。

小布希政府在當年3月20日,以大規模的空襲對伊拉克發動了代號「震懾」的軍事攻擊。短短3個星期,美軍就攻入了巴格達,陸戰隊士兵拉倒了市中心的大型海珊雕像;開戰後第5個星期,小布希總統在鏡頭前志得意滿的宣布「任務完成」;活在強人高壓統治下的伊拉克人,更是高度期待即將到來的「民主、自由新生活」。

伊拉克民眾阿斯卡拉表示,「海珊垮台時我們歡欣鼓舞,因為我們是在毀滅的道路。這讓伊拉克的情況可獲得改善,自此之後就影響我們至今。」

強人海珊所屬的遜尼派陣營失勢,和伊朗同一陣營的什葉派掌權。無止盡的教派衝突、分崩離析的社會,以及破碎的國家系統,讓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的激進份子有機會壯大。

2014年三分一的伊拉克領土以及敘利亞,落入了恐怖組織ISIS的魔掌;歐巴馬政府又以清剿恐怖勢力為由,重新派兵進駐伊拉克,直到2021年底才正式撤軍。

紐約大學阿拉伯文學副教授西南安東指出,「有些統計伊拉克人損失了1兆3000億美元、死了100萬人。非常保守的估計數字是30萬人,但那也是非常巨大的數字,120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。」

1991年離開伊拉克前往美國,目前在紐約大學任教,具有詩人、小說家身分,在阿拉伯文學領域頗受敬重的安東,在小布希開戰之前,與300名流亡世界各地的伊拉克人,簽署了一份「拒絕獨裁政權、但也拒絕戰爭」的請願書。

安東表示,「一開始布希政府說,這是要消除對世界的威脅與大規模毀滅性武器,然後他們什麼也沒找到,又編造不出來時,他們就改口稱這是為了民主。但如果你現在問伊拉克人,我們伊拉克有民主嗎?沒有,我們有寡頭集團、我們有全世界最貪腐的體系。」

今天的伊拉克鼓勵多元政治、舉行選舉、也享有言論自由,但實際上政治動盪社會發展停滯,經常處於無政府狀態,全國有三分之一的人活在貧窮中。

安東直言,「現在的伊拉克是無政府,真的。我想人們太輕易脫口而出『民主自由』這些字。選舉不代表民主,伊拉克的公民有可享安全生活、可決定由誰統治的自由嗎?沒有,他們沒有。理論上他們可能有,有非常多的政黨,但他們多數都沒有合法性。」

20週年前夕,美國新聞資訊網站Axios所做的民調顯示,61%的美國人不相信揮軍伊拉克是正確的決定。

安東表示,「2012年我為了書展造訪巴格達,然後我的出版商一位親戚載我四處轉轉。我跟他說,我想問你2003年後有些什麼改變嗎?他回答薩達姆滾了。我說,很棒,還有些什麼改善嗎?他回答可以上網。我說,好,很好,還有呢?他回答就是這些。」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