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洲2019森林野火重創生態 人造樹洞為動物找新家

澳洲在2019年經歷長達4個月的森林野火災害,燒掉的森林面積逼近5個台灣大,10億多隻動物命喪火場,倖存的動物更無處可去。澳洲一名生物學家突發奇想,為流離失所的動物找的新家,竟然是在樹上。

工作人員用電動器具慢慢將樹打出一個洞,清除多餘的木屑,再將空心的樹環套入洞裡,人造樹洞大功告成。

樹洞通常出現在樹齡較大的老樹,由於具有遮蔽與保暖的功能,像豪豬、松鼠、齧齒類動物和鳥類,會將樹洞當成棲息地。

自然形成的樹洞一般得花上70到120年的時間,但澳洲生物學家史帝芬斯發明的電動樹洞鑽具,不到一個小時就能鑽好一個樹洞,森林動物也多了一處新住所。

澳洲生物學家史帝芬斯說道,「這改寫了森林規則,想想我們創造的樹洞,可維持2、300年時間,每一年都能創造出新的生物群。」

這隻爬上樹的紅樹巨蜥對人造樹洞很好奇,監視器也拍到長相像老鼠的袋鼩(渠)在入夜後爬進人造樹洞裡。

根據野生學會統計,澳洲約有300多種物種在樹洞棲息和繁殖,其中包括3成多的原生哺乳類和15%的原生鳥類,可見樹洞對澳洲自然生態的重要性。

史帝芬斯說,電動鑽具不會傷害樹木結構,挖好的樹洞也不會破壞環境,只要樹持續成長,樹洞會跟著擴大。

史帝芬斯說明,「只要樹的生長組織持續作用,樹幹外圍層理會愈來愈多,超過樹洞的成長,樹就會持續穩定狀態。」

澳洲的野生動物生態受到伐木業和氣候變遷的衝擊而每況愈下,2019年8月爆發俗稱「黑色夏季」的野火災情,一燒就是4個多月。

超過3千棟民宅建物燒毀,燒掉的森林面積逼近5個台灣,10億多隻動物命喪火場,倖存的動物失去棲身所,森林生態圈幾乎被破壞殆盡。

為了加速自然環境重建,新南威爾斯政府投入台幣480萬元,與自然資源產業部門和土地養護團體協作,展開樹洞新建計畫,全澳洲人造樹洞的數量已經累積好幾千個。

植物栽種專家丹普賽指出,「第一次摸到樹洞,實際完成第一次鑽洞後,我滿懷希望,我的生涯不再只是把樹砍掉。」

加入樹洞新建計畫的植物栽種專家丹普賽,鑽樹洞的數量超過1千個,相信人造樹洞能減緩澳洲物種瀕危的速度,為生態環境的修復帶來正面助益。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