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軍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空襲 各國對俄制裁有用嗎?

一場戰事除了陸海空兵戎相見,制裁行動更是主戰場以外的耐力戰。俄烏開戰以來各國對俄羅斯的制裁,被外媒形容是「核彈級」、「前所未見」,但戰事開打逾7個多月,歐洲多國已漸漸感受到戰爭及俄國反制裁的後座力,不僅國內能源價格飆升,全球更陷入供應鏈混亂及通膨危機。

上週六(8)日克里米亞大橋發生爆炸,俄羅斯總統普丁指稱是烏軍所為,並於10日對烏克蘭基輔、哈爾科夫和扎波羅熱等多座城市發動大規模空襲,遇襲地標甚至包括大學和兒童遊樂場,烏國官方證實至少14人死於彈襲、多人傷亡,俄國的報復之舉隨即引起國際關切。

眼見俄烏衝突再升級,各國將如何回應?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傅澤民分析,開戰以來曾有讓烏克蘭加入北約的聲音出現,然而實際執行上恐怕相當困難。目前北約成員國對於接納烏克蘭並沒有明確共識,且烏國的政治與經濟條件也明顯無法達到北約標準。

更重要的是,在俄烏衝突的狀況下,烏克蘭加入北約很可能讓戰事升級擴大。傅澤民說明,「北約條款寫明,若北約成員國遭到武力進犯,便等於是對所有成員國的攻擊。」

傅澤民指出,目前面對俄烏衝突升級,各國仍盡量以擴大經濟制裁行動來應對,同時提供烏克蘭軍事情報與資源,「在盡可能不讓戰事擴大的情形下,增強烏克蘭的防禦能力,也弱化俄羅斯對烏的侵略行為。」

不過在長期制裁下,各國如今也略顯疲弱,而戰爭對全球經濟環境造成的震盪,如今也反映在國內經濟表現。近幾個月來各國通膨有感,加上時序近冬,歐洲暖氣用量預期將飆升,民意反彈陸續出現。

「俄羅斯還是一個很重要的能源生產國,如果不能提供相對合理的能源價格,國內民眾的反饋就是支持度下降。」 傅澤民坦言,現階段涉及國際社會壓力與人道考量,制裁仍勢在必行,但長期下來歐洲若不能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,未來制裁手段勢必將有所調整。

制裁如同雙面刃,各國在執行的同時也必然承受代價。面對戰爭的時間拉長,制裁手段有沒有停損點?傅澤民指出,近30年來出現的制裁行動,平均執行時間為16年,然而此次各國對俄制裁力道之大,恐怕持續不了16年之久,最終是否淪為雙輸局面,也只能靜待局勢變化。
待局勢變化。

延伸閱讀》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