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堵疫情持續擴散 各國展開疫苗研究

武漢肺炎疫情嚴重,不少國家展開疫苗的研發,檯面上的研究案已有4、50個。而有一種更直接的,就是把問世100多年,用於預防肺結核的卡介苗,要嘗試它對防堵武漢肺炎擴散的效果。

卡介苗首度問世是在1908年,正式使用則為1921年。儘管效果因地區而不同,但已經被列為防治肺結核的標準藥物。美國紐約理工學院在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中,發現普遍施打卡介苗的國家,民眾感染武漢肺炎的比例明顯偏低。因此打算嘗試觀察卡介苗來防堵疫情的效果。澳洲墨爾本大學感染與免疫學教授寇提斯說:「這是一種『打不中目標』的效果,意思是說這種疫苗可以提升免疫系統。換言之,它在訓練免疫系統,也就是強化人天生的免疫系統。」

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期刊在最新出版的文章中,列出目前各國已浮上檯面的新冠病毒疫苗研究案,洋洋灑灑多達4、50個。主要目的就是防止病毒入侵人體。其中,針對病毒表面一種叫做「棘蛋白」的物質,被科學家認為是阻止病毒的關鍵。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影片中說明:「這種棘蛋白是病毒主要的表層蛋白,扮演受體的角色,是病毒侵入人體的途徑。當棘蛋白和人體細胞的表層薄膜結合,病毒的基因組就可侵入人體造成感染。」

針對棘蛋白的疫苗研究只是8大類研究方向的其中一種,也有研究機構走傳統的方式,也就是採用弱化或非活性化的病毒株,製作疫苗來協助產生抗體。中國北京清華大學教授張林琦說:「在我們測試的20種抗體中,有2到4種足以強力阻斷病毒入侵人體。」除了北京清大,中國解放軍的軍事醫學科學院、生物工程研究所,也協助業者進行研究,並宣稱已經展開小規模的臨床實驗。

另外,以製作嬰兒用品與清潔用品聞名的美國嬌生公司,宣布和美國政府的生物醫學研究機構合作,預計投資10億美元研發新冠病毒疫苗。業者指出今年9月就可以展開人體實驗。不過,對於何時能有較為滿意的成果出爐,生物科學界認為1年半能有初步結果,都算是相當樂觀的期待。專家指出,疫苗或是藥物的研發之所以需要長時間,主要是在人體實驗中才能發現副作用,並了解什麼樣的身體狀況需要多少劑量。而要由業者投入生產,還得解決製程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