磨石技藝難傳承

在台灣的老建築中,可以看到許多懷舊元素,磨石子就是其中一種。像是溜滑梯、地板和洗手台,都可能運用到,近年來,磨石子又開始少量的被運用在民宅和不同的設計中,只是這項耗時費工的施工方式,已經很難找到年輕新血、願意投入這項工作。 它低調,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。磨石子的應用,不只是作為單純的地板,還可以變化出各式各樣的圖案,作為店家招牌。 迪化207博物館 館長 華安綺分享,「老山高麗參的部分,它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,被指定歷史建築的一個原因。」 歷久彌新,大概是磨石子最迷人之處。在南部地區,磨石子又開始被使用在民宅當中。機器看似平順的在地上打磨,其中的功夫全掌握在老師傅的手裡。 磨石子師傅 王金耳說,「你那台機械如果控制不好、磨不好,有的會這裡一坨那裡一坨、不平;你來看我們在磨的,磨得平平的,所以說師傅和徒弟就差在這。」坐在自己的成品上,老師傅說起磨石子的好處。 磨石子師傅 方福定說,「吹南風的時候不會反潮,表面不會濕漉漉的,而且久了、弄髒了,再磨就像新的。」王金耳也說,「打赤腳、不穿襪子,腳底覺得很舒服,腳不會黏黏、很輕鬆。 看似低調的磨石子地板,每一道工序完成後,都得等上好幾天,只有老師傅還願意從事這項工作,他們當中最年輕的,也超過60歲了。 磨石子師傅 方福定,「我們今天最乾淨了,不然 (平時)你來這都到處都是只看到我們的眼睛,剩下的都白、整個臉都白的,都是粉。」 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磨石子,可以復古,也可以創新。但是這項工法,卻面臨著人力斷層的危機。 綜合報導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