模範生表揚大會 市長常變"人形立牌"

根據統計,台北市一年就有五次市長獎、模範生等等的頒獎典禮,光是模範生和優良學生的表揚大會,市長就得花上三天當人形立牌,不斷頒獎拍照。今天有教師團體建議,這類公開表揚的型式可以維持,不過不一定要市長親自頒獎。 ==記者 vs 國小學童== (你們學校的模範生是怎麼選的) 老師先選誰可以選 然後先寫在黑板上 之後讓我們投票 功課一定要在 別人考的分數以上 模範生頒獎由來已久,早期大多是老師以學業成績為考量來指定,但現今的國小,大多是讓學生來遴選,遴選標準各自不同、有些靠人緣、有些看成績,像這對國小二年級的雙胞胎姐妹,就讀不同班級,卻都不約而同當選了模範生,姐姐說,老師規定了每日一句,只要每天都做到,就有資格成為模範生候選人。 ==國小學童== 每日一句 有做到的人就站著 沒做到的人就坐下了 要準時交功課 自己有錯不要只怪別人 從陳水扁市長時代,擴大舉行頒獎典禮,一年頒一次市長獎,每年分別頒2次國小模範生和中學優良學生獎,一年共頒5次,回顧過去,陳水扁曾頒市長獎給馬英九的女兒,馬英九也曾頒給自己的女兒,引為趣談,但如今柯文哲以不願當人形立牌頒獎為由,建議檢討考慮廢除,教團認為,確實可以重新思考模範生的定義與價值。 ==全教總研究員 殷童娟== 現在是非常多元 我們不會很單一只鎖定在成績 我覺得這個制度是好的 頒獎典禮大人(可以)理解 我的孩子接受 首長的頒獎是很尊榮 那是大人的感受 事實上我們可以 破除政治明星的概念 全教總建議,或許可以找像陳樹菊阿嬤這種慈善家來頒獎,更能符合多元價值典範,也能讓市長專心回歸市政,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正向的激勵。 記者 陳姝君 陳立峰台北報導。

相關新聞